以前都是宋鵬飛幫著管理戰士們的存銀,每一次回九里臺就會專門把戰士們的存銀送上避難所交給黃勇保管,現如今有了主簿文官,簽收存銀的白紙條上還有了一方主簿官印,更加讓戰士們放心。
“紅旗軍”戰士人人都要立遺囑,黃漢、憨子、宋鵬飛也不例外,新來的鄭孝文也補上了遺囑。
所有人都知道上了戰場刀槍無眼,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就能夠活著回來,他們都認認真真寫遺囑,遇到不會寫的字會請問戰友甚至于直接請問既是主將又是授業恩師的黃漢。
黃漢跟“紅旗軍”子弟兵之間的感情已經變得比較復雜,一方面這些人是家丁,應該屬于主仆關系,這些人還是隸屬于黃漢指揮的一位戰士,還有一層關系最是了不得,師徒關系。
這個年代講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把師徒關系上升到了父子關系的高度,黃漢獲得“紅旗軍”的愛戴和忠臣當然不在話下。
黃漢不辭勞苦每天都用足一個時辰教所有的戰士識字、算術。
由于需要布置崗哨和伏路軍,每一堂課都要上兩個晚上,這樣才能夠保證人人得到學習機會。
黃漢明明白白告訴所有的家丁戰士,以后提拔戰士們升官不僅僅看武力值看戰功,文化成績會放在第一位,如果讀書識字不行,當上小旗官就到頭了。
都是成年人,誰都懂能寫會算的重要性,以前是苦于家里窮讀不起書,現在不但有了師傅免費教育,學得好還會得到表揚給予物質獎勵。
“紅旗軍”戰士都認真聽課努力完成作業,堅持了幾個月效果不錯,成績好的如宋鵬飛幾人已經掌握了二三百常用字,磕磕巴巴寫出的遺囑大家都已經能夠讀懂。
“紅旗軍”中也不所有人都是文盲,有趙坤、劉四海、黃峰等十幾人讀過兩三年私塾,他們現在是黃漢教大家文化的好幫手。
黃漢不搞一言堂,刻意培養麾下獨立思考的氛圍,既然決定要去襲擊后金軍,那么就必須制定計劃,時間、地點、投入兵力,預期目標都是戰前會議上的討論內容。
在下午召開的小旗官以上級軍事會議上,黃漢提出了預期目標,要求大家集思廣益發表看法。列席會議的有鄭孝文、方正化、李若璉。
方、李二人見黃漢在會上跟麾下討論得失,還制定撤退計劃,完全不是其他明軍將領即將出戰之時那種有進無退的決然大感奇怪。
他們開始冒冷汗,心道:“允許大頭兵自行決定是否撤退,會不會太兒戲,美其名曰撤退,實質就是調頭逃跑啊!要是上陣之時,‘紅旗軍’跑了,咱們怎么辦?”
黃漢當然不知道方、李二人的小心思,跟麾下設定了伏擊方案后第二天上午就開始行動。
“紅旗軍”騎士全體出動,頂盔摜甲的方正化和李若璉以下五個錦衣衛當然一同前往。
————
謝謝一直給予支持不斷投推薦票的書友,今天加更表示感謝!謝謝打賞小作的書友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