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軍”為了提升機動力提高打劫效率,參加行動的所有戰士都是一人雙馬,去時備用馬都是空載,想必回來時應該馱運滿當當的財貨。
為了趕夜路時身體靈活,鐵甲騎士都沒有穿鐵甲,而是穿著棉甲牽著馬走路上了羊腸小道,鐵甲都在馬背上馱著呢,所有的戰士臨戰前才會著甲。
為了多給戰士們實踐的機會,黃漢這一次帶出了八百余戰士。
除了所有的騎兵還有一百人是挑選的騎術比較好的騎馬步兵,他們沒有鐵甲也沒有戰斗任務,對他們的要求不高,只要他們在騎兵兄弟們跟建奴接戰之時管好八百余匹備用馬。
介于“紅旗軍”人馬的擴充太快,裝備很明顯已經跟不上。
有鐵甲和鐵面甲裝備的五百騎兵戰士才被允許直接沖殺建奴,二百余只有棉甲和鴛鴦戰襖的明軍騎兵只允許他們在發現建奴逃竄之時尾隨掩殺。
雖然起大早趕路越走天色越亮,但是五十里山路實在不好走,在付出了七八個戰士摔傷的代價后,隊伍在中午才趕到空無一人的雙魚村。
有可能后金軍想留著這個叫做雙魚村的村子作為休息地,因此這里沒有被刻意焚毀。
一個完好的村子聽不見雞鳴狗叫,瞧不見人影,哪怕是在這早春二月的中午也給人帶來涼颼颼的寒意。
裴大能遠遠看見故鄉的村莊就熱淚盈眶,進了村子再也受不了,嚎啕大哭起來,許多家鄉遭受后金軍洗劫的袍澤都心有戚戚焉,他們也紛紛紅了眼眶。
反而是九里臺村出身的老家丁沒有那種義憤填膺的感覺,這足以說明大部分人都是屁股決定腦袋。
后金軍劫掠永平府,九里臺村提前做了準備沒有一個鄉親遇難。
成為黃漢家丁戰士的九里臺村子弟在這幾個月里最起碼掙了幾十兩之多的銀子,家里的生活條件肯定會大為改觀。
家丁戰士們吃得飽活得滋潤,他們都愛上了砍后金軍搶財物,內心里倒是希望這樣的痛快仗能夠多打幾年才好呢!他們根本沒多想后金軍的財物是怎么得來的?
什么火癤子不疼?長在別人身上的火癤子不疼就是這個道理。
黃漢把老家丁的表情看在眼里了,很明顯這些人覺悟還不夠啊!
大戰過后需要狠抓思想教育,要以后大用這些人,從現在開始就要培養他們保國愛民的拳拳之心。
打游擊不確定性太多,黃漢這一次出擊只攜帶了三天糧草,這就意味著潛伏三天沒有目標出現計劃就落空了,如果不趕回遵化就得忍饑挨餓。
但是歷史上的記載應該不會有過多偏頗,后金軍入關的主要目的就是劫掠,因為他們被大明的四方布置困死在遼東,再加上小冰河惡劣氣候導致北方過于寒冷,糧食的產量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