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干活兒的熱情跟被建奴鞭撻下做苦力不好比。
兩千六百多漢子吃飽了馬肉喝足了肉湯,背起一袋麥子打起火把高高興興上山了。
他們確實高興,不僅僅避免了為奴的命運,還得到了救命的糧食,此時他們一心一意想著快速找到躲藏在山里的親人們。
每一個熟悉環境的當地人都帶著十幾個壯漢上山,一次性就被他們扛走了足一千石麥子。
夜里陸陸續續有漢民跟著壯勞力趕來雙魚村搬運,更深霜重山林里漆黑一片,幾千男男女女根本不懼艱辛,他們樂呵呵扛上沉甸甸的麥子,在火把照耀下,組隊深一腳淺一腳走在山道上。
一個四十出頭的李姓漢子問喬大山道:“喬老弟,這‘紅旗軍’是什么來頭?他們怎的就打敗韃子奪了這許多糧食?”
喬大山道:“我聽裴大能兄弟說他們的‘紅旗軍’是在京城打馬游街的榮勛之師,是得到圣天子褒獎的英雄部隊。”
“怪不得他們跟別的兵丁截然不同,一個個都和顏悅色的跟我們說話,還喊我們老鄉呢!”
“確實如此,我也是頭一回見到如此軍紀嚴明的人馬,要是我大明的兵丁們都是這個樣子,哪里輪得到建奴在這里撒野!”
“是啊!可惜黃將軍的人馬太少了,如果他也有一兩萬雄兵,恐怕都能趕上戚少保在薊鎮時的威風,想當年韃子哪敢在戚少保大軍面前出大氣啊!”
“跟我一起被救下的漢子里就有幾百人想加入‘紅旗軍’,可是人家要求高著呢,沒有一技之長的根本不要,弓馬嫻熟的人家才會收下。”
“嘖嘖,怪不得黃將軍人馬不多卻特別能打,兵在精而不在多恐怕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不瞞老哥,我也想著以后就跟著‘紅旗軍’打韃子,我雖然不會騎射,但是手上也有練了十幾年的真把式,穿戴起盔甲步戰殺敵肯定不會比別人差了。”
這時一直緊跟著他們的一個不到二十歲的青年喬云松插話道:“叔,你也帶上我好不好?我再也不想東躲西藏挨日子了,我要為家里人報仇。”
“唉!云松這孩子跟我家二小成天跟十幾個后生在琢磨著去摸韃子的宿營地,我哪能白白讓他們去送死,一直盯著他們呢。喬老弟,你如果去從軍干脆把那些后生都帶上,選不上正兵咱們跟著‘紅旗軍’做勞役都心甘情愿。”
喬大山道:“此時不急,我打聽清楚了,‘紅旗軍’還要在遵化駐扎一段時日,我們有了這許多糧食,也能夠把家里人安排妥帖,然后就找裴大能兄弟引薦我們吃糧當兵去。”
喬云松道:“叔,還是你考慮的周詳,我們留下了糧食帶走了吃飯的嘴,家里人總能夠多吃幾回飽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