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對高有謀道:“‘紅旗軍’紀律嚴明官兵一體同吃、同住、同勞動,你恐怕吃不了這份苦。”
高有謀早有心理準備立場堅定,他道:“晚生比鄭公子還要壯實一些,他能夠受得了軍中之苦,晚生肯定也能行。黃將軍放心,晚生和家丁但有違犯軍規之事,您盡管嚴懲不貸。”
黃漢瞧了瞧高有謀,發現他看上去確實身強體壯,由此可見大多數讀書成績差強人意的秀才公,他們的體質好過苦讀圣賢書有中舉希望的廩膳生。
鄭孝文的體格就不錯,在軍中混得風生水起從來沒有見他生過病,他也能夠跟著隊伍長途行軍不掉隊。
反正軍中已經有了讀書人,再多幾人無傷大雅,況且如果能夠讓讀書人投軍蔚然成風,大明才會大有希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小日本的實力拿明末的建奴相比強了無數倍。
民國政府拿末代大明的實力相對比弱了許多,但是政府掀起了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廣泛動員學生參加青年軍,進行緬北大反攻、打通了中印公路為抗戰發揮了積極作用,最終等來了小日本的投降。
如果大明的童生、士子也能夠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豪情,有投筆從戎的壯舉,區區建奴亡國滅種就不遠矣!
黃漢答應高有謀的請求,道:“如此本官也以見習主簿的職務上報兵部報備,高公子以為如何?”
高有謀大喜一躬到地,道:“卑職謝將軍成全,您放心,卑職在軍中一定多做事少開口。”
第二天黃漢和郭必昌、高有謀求見鄭國昌,老高第其實是鄭國昌的前輩,兩人雖然私交不厚也算相熟,黃漢留下高有謀當見習主簿才多大事?
在明末,大凡秀才公、舉人、進士愿意去軍中效力基本上都能夠得到滿足,而且會優先升遷,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袁都督的發家史。
袁崇煥乃是萬歷四十七年的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而且排名靠后,以他這樣的出身如果從一個小小從七品下縣知縣開始混官場,估計熬到知府恐怕要花一二十年,還需要有好運氣。
但是這小子會忽悠,自詡知兵并且廣泛宣傳,然后他就是因為主動要求去遼東軍中任職,幾年內連升十幾級,最后混到正二品兵部尚書督師薊遼玩死了自己。
高有謀這個出身世家的秀才公主動要求從軍,這乃是正能量的大好事,鄭國昌自然會成人之美。
他安排幕僚協助高有謀辦理了相關文書,即刻派人送報備公文前往兵部用印。
已知建奴主力退了,“紅旗軍”如今已經發展壯大了數倍,斷然不能空耗光陰。
在永平府老家地界作戰,即便留在關內駐守四城的后金軍能夠機動的兵力都來對付“紅旗軍”,黃漢相信自己應該能夠獨立應對。
最起碼帶著麾下跳出包圍圈完全沒問題,或者干脆玩騎兵對沖殺出重圍也可以做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