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師勿掩是很有道理的,后金軍還有披甲人、韃子、旗丁、包衣一萬四千上下,真奴應該還有四五千。
五百“紅旗軍”騎兵追上去保不準被人家吃掉都極有可能,因此黃漢選擇暫避鋒芒,暫時強忍了這口怨氣,心里無比郁悶。
為何黃漢會郁悶?是因為黃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末代的大明簡直讓人無言以對。
大明勤王人馬近二十萬,要是各路明軍敢戰,在孫承宗和鄭國昌帶著人馬跟建奴進行奪城之戰的時候,有三五萬步兵插到建奴身后拿下幾乎沒有多少后金軍駐守的長城關隘。
接下來后金軍的萬把人該如何?他們不得不放棄野戰優勢來跟明軍打攻防戰,最后被合圍的明軍全部干死在關內應該是他們的結局。
可惜明軍采取的是驅逐,只要建奴大軍離開關內,文官武將就滿足了。殊不知建奴入寇一次,大明就虛弱一分,后金就會強大三分,此消彼長長期以往如何得了?
連戰意盎然的“紅旗軍”都進入休整狀態,其他明軍當然紛紛效仿,不思進取的明軍就這樣眼睜睜瞧著后金軍押著七八萬漢民大量牲口和物資揚長而去。
在遵化駐防的劉之綸一直派遣吳應龍帶領撫標營騎兵襲擾三屯營方向,他乃是有心殺敵奈何麾下太操蛋不堪大用的良臣。
劉之綸麾下雖然有了騎兵八百,有鐵甲裝備的達到一小半,但是戰斗力和凝聚力跟“紅旗軍”不好比,也就能打打順風仗而已。
吳應龍帶著騎兵進行襲擾雖然戰果有限但是及時發現了瓦克達、察哈喇主動放棄三屯營城北歸,因此劉之綸部在第一時間進駐三屯營,搶了現成的功勞。
曹文詔和左良玉一直帶著兩千余關寧鐵騎遠遠地尾隨后金軍,這二人都是明末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曹文詔是將來剿殺流寇的名將,最后為國家戰死沙場,乃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大英雄。
左良玉發展成了一個禍國殃民的大軍閥,老百姓稱之為“賊將軍”,此人比流寇還要壞三分,他臨死前已經是南明弘光元年,他居然帶領幾十萬人馬準備攻打南明的國都南京城。
這個時候這二人都是剛剛被提拔的將軍,他們渴望軍功,因此不辭勞苦尾隨后金軍尋找戰機,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撿到了大便宜,兵不血刃拿下了空無一人的遷安城。
至此四城宣告收復,關內已經沒有了后金軍,意味著大明獲得勝利。
雖然仗打得很消極,但是絲毫不影響士大夫們彈冠相慶,牛皮開始大吹特吹,甚至有人拿土木堡之變名臣于謙的京師保衛戰相提并論。
最后不知真相的老百姓還以為真是朝廷大軍把建奴打出了關內。
殊不知乃是人家飽掠后主動退兵而已,所謂建奴留守的四城,只不過是紅歹是下的一手閑棋,以此作為試探罷了。
歷史依然如故,只不過略微不同。
那就是后金軍的實際損失比歷史上大了一些,搶到手的金銀、物資、人口等等相應的少了一兩成左右。
建奴少去的一兩成財貨有一小半其實是成為了“紅旗軍”的戰利品,因此現在黃漢的經濟狀況良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