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去開平賣紅薯和馬鈴薯的老百姓還得知一個讓他們更加安心的消息。
黃家居然安排在老百姓最后一次售賣產出之時才會扣除已付的二兩銀子定金。
將心比心,老百姓沒啥說的,用心存儲好剩下的甘薯和馬鈴薯,不懂的就趕緊去問那些經常在田間地頭進行指導的吏員和徐大人的家丁,找不到這些人找到“紅旗軍”學兵也能如愿。
老百姓的思想純樸,要是辛辛苦苦收獲的甘薯爛在地窖里,豈不是空歡喜一場?
少年學兵走村串戶宣傳正確存儲馬鈴薯和甘薯的方法,還告誡大家出芽的馬鈴薯有毒不可以實用,搞不好會吃出人命。
收購來的馬鈴薯和甘薯一部分在做燒酒,一部分在加工粉絲、粉條,還有一部分當然是跟隨售賣烤紅薯和炸薯片的婦女進入北直隸的所有城鎮。
預計一個半月時間消化掉五十萬石馬鈴薯和甘薯不在話下,在入夏之前把種植戶所有能夠售賣的產出銷售一空不成問題。
七百六十多少年學兵積極性毋庸置疑,他們在收獲馬鈴薯和甘薯之時工作表現突出,有一小半人得到了跟隨恩師去京城見世面的機會。
被選上的三百六十學兵其實都是留下的種子,即將到來的戰斗不會帶上他們。
這些孩子中有一大半人沒有去過縣城,這一次得到了去京師的機會人人樂得合不攏嘴。也難怪,他們中有三百多人都不滿十四歲,只不過是個半大孩子而已。
現在他們樂滋滋跟四五百婦女一起推著二百輛烤紅薯攤位車和一百八十輛滿載馬鈴薯和甘薯的獨輪運輸車走在官道上,預計三天后會到達京師。
黃漢有意沒有安排“紅旗軍”騎士護送,三百六十學兵中有近四十人是上過戰場的少年,他們也是第一批裝備黃氏出品鳥銃的學兵鳥銃手。
這些人都是學兵小旗官、總旗官,他們帶著三百六十少年,手中有足二百支鳥銃,如果這樣的武裝力量遇到流寇和山賊還打不贏,也就沒有必要再發展壯大了。
這幾個月由于人力資源足夠,又由于鋼鐵產量、質量突飛猛進,黃氏出品的武器和農具、工具質量數量都增長迅猛。
黃漢的裝備也進行了升級,量身定制全鋼胸甲必不可少,手中的斬馬刀是楊老實親自揮錘用鍛鋼再千錘百煉精心打制,質量超過百煉鋼的水準。
特別需要提一提的是黃漢親自動手在楊老實團隊的幫助下打制出了精鋼滑輪弓,弓背是采用材質類似于后世彈簧鋼的優質鋼材,弓弦是這個時代做釣絲的桑蠶絲合股而成。
用作釣絲的桑蠶絲不是桑蠶自然吐出的細絲,而是古人掌握了把蠶體內的絲漿取出拉成單股粗絲的技術,這種人為加粗的桑蠶絲晾干后作魚線使用堅韌而且耐浸泡。
精鋼滑輪弓有些類似于現代復合弓,采用單輪滑輪系統,因為太過復雜的滑輪系統黃漢也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