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喀喇沁部落都集中在青城絕無可能,總會有許多小部落散落在周邊。
還有的應該是幾戶或者十幾戶韃子選擇背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起搭建蒙古包過冬。
只不過壞事做多了的韃子心里也不踏實,他們有意無意遠離了大明邊墻,因此一天時間騎兵能夠活動的距離內沒有喀喇沁韃子搭建的蒙古包。
明軍和韃子是天敵,驕傲的大明從來不用女人和親換和平,征服是不二選擇,因此二百多年里經常跟韃子打得天昏地暗。
韃子視明軍為第一仇敵,無時無刻不在研究對手,他們都知道明軍騎兵的特性。
明軍在冬天出關基本上不敢在大草原扎營過宿,都是出來轉一轉,發現蒙古包后沖上去殺人、搶牛羊后隨即撤退回關城。
喀喇沁人讓出了二百里的安全距離,導致“紅旗軍”以總旗為單位的十一組哨馬全部空手而歸。
黃漢毫不氣餒,騎士們展開幾十里的正面搜索過了這片區域最起碼熟悉了地形,有利于大軍完成戰術任務后從容撤退。
暫時找不到青城具體位置無傷大雅,只要能夠活捉幾個韃子,這些韃子無一例外會知道青城在哪里。
韃子和漢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漢人農民說不定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自己居住的村鎮,而韃子一出生就會跟隨父母逐草而居。
他們應該會在這個方圓幾百里唯一有鋪子、有固定商家的地方進行過交易。
因為韃子做不到自給自足,他們必須用牛羊換鹽巴、茶葉、鐵鍋、雜糧、面粉等等生活必需品,進行交易必不可少。
確實如此,只要接近青城蒙古包會不斷出現,畢竟這里是喀喇沁人的中心區域。
在離青城西南一百余里的一個向陽坡上,有十幾戶韃子搭建了三十幾個大小不等的蒙古包集中居住,他們無所事事每天喝酒行樂。
蒙古包是用特制的木架、用柳條交叉編成骨架、再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動,適于輪牧走場生活。
理論上一個聚居區的運輸能力可以把他們拆解的蒙古包和生活用品、糧食全部帶上,因此蒙古人的大車相當多。
這十幾家韃子有一半控弦青壯去年十一月份跟著建奴入關去搶了大明,他們每個人都搶到了不少金銀布帛,還搶到了漢人做奴隸。
今年喀喇沁韃子的日子過得不錯,也因為太多韃子都搶到了金銀財寶,因此沒有去大明失去了搶劫機會的韃子也不算太倒霉。
喀喇沁人手里的金銀和可交易的貨物多了,直接導致購買力提高。
韃子們放牧的牛羊只要送到青城,無一例外會賣上比往年高出三成以上的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