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臺吉認為絕佳戰機也是稍縱即逝,因此沒有派遣信使請求支援。
他們為了爭取時間,連集結所有喀喇沁部落的人馬都沒空去做。
卓爾畢帶著三千人馬急匆匆迎著明軍的方向而去,韃子們都得到了確切消息,知道有兩三千明軍劫掠蒙古包跑錯了方向,他們居然來到了青城西南幾十里處。
大冬天韃子們正無所事事,見居然有如此好事人人爭先恐后,大明的盔甲和武器是韃子們的最愛,他們都幻想繳獲一副鐵甲提升自己的防御力。
韃子跟明軍打打停停二百余年,對早已經失去了進取心的明軍戰術和戰斗力比較了解。
明軍無非守城比較厲害而已,近十幾年來到了大草原基本上是被動挨打。
己方騎兵數量超過明軍騎兵兩倍,打敗明軍得到繳獲不成問題,大獲全勝的關鍵就是要判斷出不是明軍多路人馬齊頭并進掃蕩大草原?
只要能夠確認不是明軍大舉進攻,而是一支部隊來劫掠而已,喀喇沁人很自信地認為以自己的力量足以應對。
慢慢走了二三十里,卓爾畢派遣出去繞道探查的十隊斥候回來了兩隊。
斥候們遇到了十幾個被明軍搶了蒙古包后出逃的族人,這些輕騎兵發現明軍不追擊紛紛停止逃竄,他們讓幾個年輕人疾馳青城報信,其他人都回頭尾隨監視明軍。
被襲擊的韃子當然仇恨明軍,他們要報仇,要搶回自己的產物和女人。
因此他們都主動尾隨窺視明軍,等到臺吉派遣的人馬到來之時能夠知道明軍到底有多少人馬,可以立刻鎖定明軍的具體位置。
斥候們發現了這些族人,當然了解到了明軍近況,他們認為情報有價值足以回稟主將,立刻帶著族人回來報告。
十幾個被奪了蒙古包的輕騎兵賭咒發誓明確告知臺吉,他們在睡夢中遭遇突然襲擊后沒有放棄戰斗。
可是力量懸殊他們實在無法和明軍大部隊作戰,只能選擇跟著明軍尋找機會,他們已經跟蹤明軍大半天,可以肯定即將跟臺吉的勇士們遭遇的那一股明軍后面幾十里內不會有任何大隊人馬。
卓爾畢將信將疑,他沒有冒冒失失命令麾下加速,他要防止那些被破了家的族人為了報仇雪恨故意隱瞞明軍的人數。
喀喇沁騎兵此時都留有余地,他們繼續慢跑,再次前進了二三十里,另外八隊斥候陸續歸隊。
他們不僅僅遇到了十幾個被打散的族人,還把偵察范圍擴大到了五六十里方圓,他們總結的情況和前兩支斥候隊得出的結論別無二致。
十隊斥候異口同聲證明那支明軍沒有后續部隊,卓爾畢選擇了相信,他大喜,如今情況已然明了,前方即將出現的明軍應該是孤軍誤入歧途。
利令智昏的明軍主將犯下如此致命的疏漏,帶領兩三千人馬深入草原接近三百里,喀喇沁人怎么能夠讓他們離開?沖上去殺光他們是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