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五年前圣喬治不列顛王國,動用蒸汽鐵甲艦打破了與班西蘇丹國海戰的僵局,一度占到了上風之后,鐵甲大船一瞬間就在全世界出了名。
如果不是當時潛伏在歐巴羅的太平會間諜,在洪天貴的命令下偷偷的奶了班西蘇丹國一口,讓那些圣神信徒也擁有了初代鐵甲艦設計圖的話,指不定圣喬治不列顛王國,還真可能成為這顆星球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
所以,在大慈大悲洪天貴的努力下,一度被圣喬治打破平衡的歐巴羅海上戰爭,直到五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繼續。
只是因為現如今戰艦艦炮的發展,跟不上鐵甲艦裝甲的厚度,進入了一個很尷尬的階段。
不管是圣喬治王國,還是班西蘇丹國的海軍常規艦炮,對鐵甲艦裝甲造成的攻擊都太弱,往往一場海戰下來,雙方的鐵甲艦隊看上去都傷痕累累,但實際上一艘都沒減少。
所以,這幾年雖然沒有停戰,但雙方大規模海上沖突日益減少,小范圍的海戰倒還是偶爾發生。
而鐵甲艦這種全鋼鐵船只的相關技術,在戰爭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成熟和發展。
像是圣喬治、班西蘇丹國等數個世界海軍大國,鐵甲艦的發展極為迅速,尤其是這兩年,已經到了不僅僅只是軍用,而是在民間大量使用鐵甲貨輪的地步了。
我們的太平會,自然也不例外。
因為有洪天貴的“開掛”,在鋼鐵艦船的發展方面,比這些海上強國只高不低,這也是歐巴羅大海戰稍微消停之后,圣喬治王國為什么依舊沒有來找太平會“秋后算賬”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元紀1863年1月,拿加大地區太華城。
這座曾經身為圣喬治拿加大殖民地首府的城市,因為其優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環境,以極快的速度發展了起來。
而自從一五計劃的第二年,太平會中樞的辦公地點搬遷至太華城之后,太華城的發展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很快成為了太平會勢力新的政治和工業中心。
太平會的第三家大型臨海造船廠,神州船舶三廠,就坐落在太華城沿海的港口旁邊。
高大的船塢里,一艘超過6000噸的大型蒸汽鐵甲貨輪,正在被數個太平會的預備骨干,帶著一群華族工人的建造著。
船塢龐大的鋼鐵結構頂端,帶著安全帽、夾著設計圖的李傳明,是太平會還在太平城塞潛伏期時,就被從神州浩土拐帶到阿美利加修鐵路的一名大慶北方人。
當然,在太平會勢力范圍內生活了這么些年,他早就已經不認為自己是“大慶”的人了。
“王哥”
“又在看來太華港口的大船啊”
常常以太平會庇下子民身份自豪的李傳明,手握著鋼鐵結構頂端的把手,熟練的操作下方的巨大吊鉤,勾起一大片鋼鐵裝甲。
“是呀”
“我在這里日子過得越好,越想念家里的親人啊”
李傳明口中的“王哥”,正是他身旁站著的,比他上大幾歲的一名青年人。
青年人胸口別著一枚太平會“鋤頭直尺”會徽,這代表著他太平會積極分子、預備會員的身份,手中拿著一根水平儀,專注的校對著下方鋼鐵裝甲拼接時的水平線。
在工作之余,他總是站起身來,登高眺望著遠處那無比繁忙的太華港口。
和四年前相比,繁忙的太華港口內木質的商船已經大大減少,而鋼鐵的貨船、輪船則慢慢變多。
今天,是新一批大慶移民抵達太華港口的日子。
作為太平會的預備會員,組織上會在引入神州移民的時候,優先考慮這些自己人在大慶的親朋。
“嘟”“嘟”“嘟”
在一陣響亮的輪船汽笛聲中,一支由十艘懸掛著阿美利加聯盟國旗幟,通體鋼鐵鑄成的船隊,冒著蒸汽渦輪的煙霧破浪而來,行駛進了太華港口的神州移民專用港灣。
被稱為“王哥”的青年人一聽到這聲音,連忙再次站起身,拿出了懷中的一支望遠鏡,站立在船塢鋼鐵結構的頂端,再次眺望向那里。
為了不影響工作,他甚至通過肩膀上的無線電對講機,向值班的工作組長申請了一小會兒的休息時間。
那鋼鐵鑄成的船隊中,每一艘鐵甲船都巨大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