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即位后,為了打破明朝東聯朝鮮,西結蒙古,對后金所構成的包圍圈,決定“先搶江東指朝鮮,以除根本之憂,次犯山海關、寧遠等城”。因此,當明使李喇嘛一行抵達沈陽,他明知是來察看虛實,但仍以禮相待,表示和好,由于后金“將討朝鮮,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所以,十一月十六日,皇太極派方吉納、溫塔石等人隨李喇嘛同往寧遠,致書袁崇煥說:
“爾停息干戈。遣李喇嘛來吊喪,并賀新君即位。爾循聘問之常,我豈有他意,既以禮來,當以禮往,故遣官致謝。至兩國和好之事,前皇考往寧遠時,曾致璽書與爾,令汝轉達,至今尚未回答。汝主如答前書,欲兩國和好,我當覽書詞以復之。兩國通好,誠信為先,爾須實吐衷情,勿事支飾也”
寧遠大戰后,袁崇煥認識到后金的軍事力量仍很強大,必然要興兵再犯,以報前仇。因此,他提出了“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以實不以虛,一以漸不以驟”的戰略。當袁崇煥收到皇太極求和的來書后,正符合他“款為旁著”,以議和為手段,作為緩兵之計,乘機修城筑堡,屯田練兵,重建寧錦防線之策。但是,他知道議和一事關系重大,必須慎重行事,何況自己只是一名小小的邊官,所以他不拒絕后金的議和,卻以書中大金國與大明國并寫,不便入奏為由,仍付方吉納、溫塔石帶回,以觀事態的發展。
天啟七年1627一月八日,皇太極命大貝勒阿敏等人,率領三萬大軍入侵朝鮮。他為了防止袁崇煥起兵援朝,進攻沈陽,于是就在出征的同一天,派方吉納、溫塔石赴寧遠,致書袁崇煥請求議和,書曰:
“今爾若以我為是,欲修兩國之好,當以黃金十萬,白金百萬緞匹百萬,布匹千萬相饋,以為和好之禮。既和之后,兩國往來通使,每歲我國以東珠十,貂皮千,人參千肋遺爾。爾國以黃金一萬,白金十萬,緞匹十萬,布匹三十萬報我兩國誠如約饋遺,以修盟好,則當誓諸天地,永久勿愉”。
袁崇煥立即將后金求和報告明廷,他上疏稱:
“夷使方金納即方吉納九人特來講話,隨詰來夷,何故起兵又投遞漢文夷察,將向時皇帝二字改汗字,如虎酋之稱,而仍彼偽號然既差人求款偽號安得猶存,令易年號,尊奉正朔”
明廷對后金求和十分重視,明熹宗朱由校認為袁崇煥處理“奴使求款,應之有權,戰守可恃,操縱合宜”。同時又提出議和條件是:
“然而十年茶毒,奴罪已深,一旦輸情聽信匪易,侵地當諭令還叛人當諭令獻當不止去僭號,奉正朔。一紙夷書,數字改換,便可釋憾消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