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蘭瞇著眼,歪著小腦袋,開始思考。
半晌后。
“術業有專攻,讓他們干最擅長、最拿手的活兒啊”王蘭蘭慢悠悠的開口,邊說邊飛速的動腦子“比如說開個掃盲班。三個知青,從知識的好與差,分小班、中班、大班。小班是一二年級的知識面,跟班是三四年級的知識面,大班是五六年級的知識面。一個班就學一年,三個班畢業就是小學畢業,爸爸你去與老校長說說,讓他們參加初中考試,能過的話,也讓他們上縣中。”
聽后,王爸爸贊同地接下去“好,時間設在晚上,晚上不下地。地址設在大隊辦公室,那里有三個雜物房。”
在旁上乘涼的二哥王愛國也開動腦子“學習免費,筆與本子自備,成績優秀者月月有獎勵。”
王爸爸邊聽邊點頭,獎勵沒有問題,如今地里各種產量比之從前漲了一成有余,收獲的時間也比過去快了兩周。他明白那是種子的問題,那一年他好奇就將那意外得之的糧食分出一些做了糧種,將之前的糧種放在家里吃掉。結果意外之喜啊近幾年,糧食增產了,令村民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村中家禽家畜也越養越多整個是良性循環
“全村18歲以下的男、女必須上完這三個班。18歲以上的,自便。”三哥王保國也發表了自己的建議,好多愛學習的同學,因為家里情況而失了學,很苦惱。
“沒有問題,這幾年大隊的糧食比之過去漲了一層。大隊也有了點資金。那三個知青的工分如何算呢”也不能讓他們一直白干吧,那終究非長久之計,村里也不可白占了便宜。
王爺爺邊搖著芭蕉扇,邊樂哈哈地接口道“就算半天的工分吧。晚上設兩堂課。除了農忙時,沒有假期。”言罷,停了停,想了想,又接著說“也不能讓他們好吃懶做,給他們在后山腳下畫一畝荒地出來,分成三份自留地,一人一份,可以讓他們學習下地干活,也讓他們有些蔬菜玉米吃吃。”
“好好好。讓他們先習慣下地,如果他們家庭條件好,家里自會寄錢寄物寄糧票,那就算不去與村民一起干活也可以養活自己。如果他們誰家庭條件不好,那自然就會跟著下地,就算只干半日,那加上掃盲班的半日工分,那就成了一天整工分,更是餓不著他們。”王爸爸還在心底暗忖著那他們自己養著雞鴨,可以吃蛋也可以吃肉,如果想養豬羊也可以,反正自己家里年年有豬仔羊仔兒。
今年初秋。
王蘭蘭與王保國倆個也要去大岙中學初中部上初中。
從玉泉村到縣中,步行去一趟大概需要兩個小時,騎自行車只需半個多小時,一來一回一個多小時。中午那點時間壓根還不夠來回吃個飯,所以王家仨個孩子,中午就留在中學食堂吃。
仨兄妹早上去上學,晚上再一塊回來,一路上相互照應如今,仨個娃娃上學,一輛自行車是不夠的,如果只是一兩日,是可以將就,前面坐蘭蘭,后面坐兄弟其中一個,另一個騎車。
可,至少得一年啊,那哪能將就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