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祖上則是買辦起家,清末起就已經攢下龐大身家。
于爺爺是個人物,今年已六十有八,卻是個少年秀才,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后,他剪去了長辮子,去了上海,進了洋學堂學了洋文,進了大學,娶了家中安排的舊式女子生了長子,畢業后直接留了校。
他在母校先后與兩位女學生有了關系,生下了一兒一女,滿月后,皆被他送回了蘇州老家,女學生在畢業之后各奔了前程,有位被他出錢送出了國,嫁給了洋人,再沒有回來過,有一位參加了革命,之后便音信全無,而原配于奶奶一直在蘇州老家伺候著公婆,教育著三個孩子,對兩個外室所出的子女也十分大度的包容著。反正自己所出的嫡子比那個外室子大上十五歲,沒有什么可怕的。
于爺爺在嫡長子高中畢業就送他出海留洋,就是于守廉的父親,于爸爸在英國學了八年西醫,娶了同校的藥劑師學妹于媽媽,生了長子于守禮才回了國。
回國后,在蘇州市醫院工作,先后又生了次子于守義與幼子于守廉,緊接著全國解放,解放后不久,父親便從上海母校退休回了老家。
于爺爺從清末到民國,又到了中華民國,可謂是歷經三朝他飽讀詩書,深知改朝換代的變幻無常,早就讓親近族人們四散,有的出國,有的選擇留下來。
于爺爺在建國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名下沒有一畝田地,在1956年初開始的公私合營之時名下沒有一點產業。于家的萬貫家產被他早早的換成黃金古董一一藏匿起來。
如今的于家餐桌上,只有于爺爺,于爸爸,于媽媽與于守廉四個人。于奶奶在三年前便因病去逝,而25歲的于守禮與23歲的于守義皆被當機立斷的于爺爺送入了軍校,目前在軍中效力,還有一件令于爺爺哭笑不得的事情,那就是兩個大孫子一入軍校便改了名,分別是于愛國與于愛軍。
于家還有一位今年不過32歲的小叔叔,于叔叔有自己的小家,沒有住在于家祖宅,于叔叔在解放初就娶了當時新上任的副市長千金,他是解放前的大學生,目前在市府任職,前途無量。
除此之外,于家還有一個小姑姑于秀珠,她今年不過28歲,說起于小姐,有個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在解放戰爭時期,一位團長在部隊南下時無意之中見了她,一見鐘情;解放后,那位團長尋著機會再次南下,來于家門上求親,最初于爺爺不同意,可他苦苦求之為妻他說伯伯我尊重你是秀珠的父親,不管你提任何要求我都答應。
這一句話打動了于爺爺,倆人私談幾回之后,于爺爺讓他轉業在蘇州工作,別回老家。他立馬同意了,反正他當年也是因為家里窮得叮當響,父母又不在了,才會去參軍入伍。現在他已是蘇州市公安局的副局長。
飯后,于爺爺喚了眼前的小孫子跟他去書房,今晚的于守廉有別于平常,十分安靜,嚴格來說,是有些心不在焉
書房內
于爺爺頗為滿意地看著如芝蘭玉樹一般的孫子,慈愛地道“陪爺爺下盤棋吧。”
于守廉道“是。”言罷,到身后多寶閣取下棋子與棋盤。
爺孫倆你來我往地殺了幾盤之后。
“阿廉,你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