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公社年年有上工農兵大學的名額,然,名額有限,都是被公社的關系戶或是領導子女分掉,南關村從來沒有分到過名額,明年輪也會輪到了吧。
只要有南關村的名額,那十有八九可以爭取過來,十六歲之后,他評過勞模,評過標兵,他會修理農用手扶拖拉機,村里三大領導村支書,村會計,婦女主任都是姓楊的。
如今,只要他熟悉熟悉初中課本,再自學一下高中課本,等田里的活兒干一段落,就去縣城的廢品收購站找找,那邊高中課本一定有。
1974年,11月初
田地里已沒了著急要緊的話兒,村里剛剛收了黃豆、玉米、紅薯,以及土豆,除了挑出品相最好的上交給國家還有留種,剩下的,按照每家每戶家個人的工分,將今年的糧食分給大家。村里,一年分兩次糧,一次是春收之后,另一次就是現在,秋收之后。這是舉村歡慶之日。
村中的楊會計,是五十來歲的小老頭,這幾天特別忙,他帶著自己的兒子小楊會計村民戲稱,算清大家一年的工分,要算每人能領多少糧食,家里人多糧食不夠吃,一斤玉米換兩斤紅薯,不過不能多換,最多換分給你的玉米總量的一半。
你說生產隊也種小麥和稻谷了,為啥不分啊旌德大米是出了名的好吃、無污染。
不好意思,細糧要上交給國家,過年的時候每家分二三十斤也就夠了。南關村在十里八村算是比較富裕的,村四周有一大批毛竹林,是集體的,每年冬季與春季能分到不少竹筍,供銷社也在收購,不過版鄉公社毛竹林太多,那價格就上不去,村支書只有向外銷,找了個小小門路,不可說不可說。
要分口糧了,全村煮沸了,幾乎所有人都聚到了曬谷場,大家你一句我一語的,嘰嘰喳喳,比村里放電影還熱鬧幾分,當然看電影是精神上的享受,這分口糧是物質上的。
滿臉褶子的村支書拿著會計寫好的單子,用土喇叭,喊一個名字來一個人,說到名字,其實也不算吧,大部分村民一輩子沒離開過縣城,用得都是小名土名,比如說二狗家,蛋子家之類的。反正村里人都知道是哪位就成了。
喊到自己的名兒,就興高采烈地到會計那里核對自家工分,當然也有撒潑的,不過最終還是被帶走了,村支書與村會計在村中很有威信。
大家確定無誤之后就在會計那里按個手印,再去幾個生產隊隊長那邊領自家的東西。
這時,一般是全家老小齊上陣。有擔著筐子的,有推著平板車的。
江靜蘭他們四個真是夠嗆,來的又晚,活兒又不熟,力氣又小,工分自然是最少的。
核對之后,江靜蘭只分了半麻袋玉米穗30斤左右,一麻袋紅薯60斤左右,一麻袋土豆60斤左右,加一塊大概有一百五十斤。
聽起來不少,是吧,可這個年代的人特別能吃,一天一斤糧食也吃不飽,大概是因為腹里缺了油水之故吧。這是半年的口糧,一個月30斤口糧,那半年得180斤,這里就少了30斤,就是只有五個月的口糧,而且,那麻袋里的口糧是虛的,比如說玉米穗吧,還有一個玉米穗軸在里頭呢那個穗軸又不能吃,嗨,聽說玉米穗軸給豬吃,特別能肥豬;又比如說那紅薯與土豆吧,那不是還沒有削皮嗎總不能讓她連皮吃下去吧。
江靜蘭說俺辦不到啊
不是還有大食堂吃嗎可農閑時、過年時、正月時大食堂也放假的啦。
這算如此,江靜蘭還腆著臉笑嘻嘻地要求楊會計幫她將一麻袋紅薯60斤左右與一麻袋土豆60斤左右換成一麻袋玉米穗60斤左右,那最后不成了15麻袋的玉米穗90斤左右嗎去去穗軸,也許還不到五十斤呢村會計哭笑不得,這些小知青啊,他只得點了點頭,呷了口茶,笑著解釋“換是可以換的,村民大部分與你反著來,但,這可是半年的口糧,就算年底分幾斤細糧,可要一直吃到明年春收后。你怕是不大夠吃吧到時你難道吃野菜吃春筍嗎不成啊”
江靜蘭笑了笑,俏皮話脫口而出“夠的,夠的。我吃得不多,就貓一般大的胃口。”
“”村會計。
“”眾人。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