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不負公公婆婆的期望,在58年6月生下一個胖小子。
姜家是清山村大隊出了名的好人家。
公公姜老頭是扛過槍的退伍傷員,自有國家養著。
婆婆田三芬,是個重男輕女的老思想。
她覺得自己命好,一進門就懷上,次年就有了老大。
可惜,老大他娶了個不會生兒子的媳婦,這媳婦干事勤快,人也是老實的。
可,卻一連生了兩個閨女。
大妹與二妹。
大妹是55年出生。
二妹是57年出生。
一連兩個孫女令重男輕女的婆婆田三芬十分不滿。
而頭一胎就是大胖小子的樊曉蘭在姜家的日子就好過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一比,一個天一個地。
原主樊曉蘭就整日以喂養兒子為由,時不時就拿孩子請假,三天兩頭的遲到早退,大嫂每日掙七八個工分,而她只得三四個工分。
而公公婆婆心底雖不滿,但看在大孫子的面子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
反正未分家,原主樊曉蘭一點不擔心不干活就飯吃,姜家餓誰也不會餓她,她還奶著姜家唯一的孫子呢。
可半年后,大嫂也懷上了,她的待遇就大不如前了,好吃的細糧被分給大嫂這個孕婦了。
原主樊曉蘭心下不滿,心底想著大嫂這一胎又是一個閨女就好了。
婆婆田三芬對兩個兒子,可是兩種待遇。
大兒子與姜老頭這位一家之主同一待遇,那就是姜家一流的待遇;
而二兒子與她自己一個待遇,就是姜家二流的待遇。
她想啊,如果大嫂生下兒子,那一定與他爹一個待遇,而她的兒子姜愛國就與他爹一個待遇了,哪像如今啊
這里說的待遇。指吃飯穿衣方面的。
六十年代的農村沒多少好吃的,姜老頭就算是有國家給發的津貼,也不過只是三十多塊錢,四十五斤糧食,半斤肉,兩尺布。
到手的細糧被兩個兒媳婦一分,吃到肚就沒多少了,原主樊曉蘭沒多久就因營養不足而沒了奶水,八個月不到的姜愛國就斷奶了,開始吃糊糊的小日子。
原主樊曉蘭不覺得兒子受苦了,她只覺得自己受苦了,精明的婆婆要自己帶孫子,讓她早起上工去,不去不給吃飯。
好在原主樊曉蘭真是個好命的,斷奶不過兩月又懷上了。
于是,姜家有兩個孕婦,重男輕女的精明婆婆田三芬瞧著家里細糧不足、油水不足,便讓在縣里紡織廠當臨時工的小閨女姜大珍想法子,可十五歲的姜大珍不理她,反正紡織廠有吃有住,得,放假也不回家了。
氣得婆婆田三芬咒罵不已。
最后還是體格健壯的大兒子姜大海偷偷地摸入山,幸好,清山村背靠著大清山,村里和外界被一條山路隔絕,一般人輕易不來清山村,特別是縣城人。
如今不比從前,大清山是屬于公家的,上山打點獵,也是偷著來。
有點收獲,就匆匆下山來,婆婆田三芬開始偷偷摸摸地收拾,殺雞宰兔一通忙,留下一大碗加水下了鍋,別的全部加粗鹽留下來慢慢吃。
如原主樊曉蘭所愿,大嫂顧冬梅在59年初冬生下了第三個閨女。
名喚三妹,氣得婆婆田三芬不給她做月子,直叫那塊破地兒,還是大哥姜大海能干,頻頻地進山,才讓大嫂顧冬梅養了回來。
聽說,大嫂顧冬梅是大哥自己看中意,央著婆婆去求親的。
剛出正月,小姑子姜大珍出嫁了。對象是縣城人,吃分配糧的。
她本是十分務實的姑娘。
心底明白自己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