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明什么說明取舉子數從來不是恒定的,就好比上屆直隸有三千生員參加秋闈,取其中一成為舉人,若是取夠了三百整,難道再看見精妙絕倫的文章便不錄取了么難道收不足三百人,便要胡亂收取火候欠佳的文章了么
不不不,下頭的文官,尤其是出任過各地主考官的人,怎么能夠認下這事兒呢那就是明晃晃地給御史參自己瀆職的把柄。所以他們皆是一臉義正言辭地搖頭,證明自己等人為國取人才的時候,都是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不漏過任何一位飽學之士的,哪怕真超出了當年劃定的錄取人數,也有破格。
這無疑是直接佐證了林如海所說乃客觀現實。
“是故,科舉一事,不論是對士人、平民、還是軍戶來說,從來都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這是憑真才實學才能被考官挑中的錦繡文章,又豈會因為多了參考人員而少錄取了有才華的學子呢”
“再說到軍戶會不會因為能夠參加文科而本末倒置放松操練”林如海說到這句話的時候,嘴角一挑,微微笑了一下,衛閣老看的真真切切,這分明就是嘲諷自己的意思
當然,這時候想要爭論林如海是不是在金鑾殿大不敬已經來不及了,畢竟能站在他身旁看清楚他神情的人就這么幾個而已,他那蔑笑又飛快就收斂起來了,衛閣老實在是找不到實錘參他。
林如海自然知道自己的微表情把衛閣老氣到了,不過那又如何呢
他繼續說著他的觀點“臣昨夜又連夜統計,每三年即歷屆武科情況如下”
眾人方才的數據還沒消化完呢,現在又聽數據,有些心算能力不太好的人或者記憶力已經不行的老大人都要蒙圈了。好在武科的數據要簡單明了得多簡言之,就是自大明開國到現在,歷年武科中被賜予三甲身份的超過七成是軍戶。
林如海不緊不慢地扭頭問蔡閣老“冒昧問蔡大人,平直大道與曲折小徑,世人會選哪一條”
哪一條
前頭人們只想到軍戶參加文科舉之后會怎樣怎樣,這一切都建立在有軍戶去報名參加的前提之下文科舉,可不是武科那樣只要識字、能背出武經七書,再有一把子力氣就可以通過童子試的而過了童子試便是生員,軍戶戶籍自動改變了。
對于軍戶們來說,考武科童子試比考文科容易多了。
眾人一時間茅塞頓開是啊,大家遮羞布之下的,無非就是擔心軍戶們都去參加文科了,不愿意好好當兵,想要鬧騰著脫軍籍,可是擺在他們眼前的,考武科這條路,已經超過了五十年,每一屆都有上千武童生,也沒見軍戶就減少了啊。再說,對軍戶們來說,是考文科容易還是考武科容易這不是腳趾頭都能想明白的事兒么
所以,我們先前在爭論來爭論去,冒著每天上街被巡街的巡邏的兵丁、出入城門被守成士兵悄悄咒罵、背后吐口水的風險,堅決不同意軍戶參加文科的意義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