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說從先帝初年,因為頭一次文科院試的時候,關外的考生十有八九都被凍出毛病來了(入考場不得穿夾襖、皮襖,只能穿單衣,試想,關外的二月,穿三十層單衣也不能保暖啊),故而后來先皇給了恩旨,關外的院試,推遲到四月底舉行,當然試卷是另出的,不單是關外,還有西北亦如是。
也不是沒有學子對此表示有疑義,但是……唉,這兩地的讀書人實在是數量不多,質量也不好,就算是在江南和京城的學子看來,這是皇恩浩蕩給這兩地的人特殊優待了,不過往往每一屆的生員到了八月鄉試(這時候可以全國統一舉行了)的時候,給的錄取名額是較少的,再等到來年二月春闈即會試過了之后,就基本沒有這些北邊的‘半蠻子們’什么事兒了……
足可見關外(咱們在此就不說西北了)的文風大大不如江南和京城。所以學子們嚷嚷之后也就罷了。
現在!這賈瑛居然奏請給黑省軍如此戶恩典,準許軍戶子弟可參加科舉——注意不是來年的武科是今年的文科。
聽到這份奏折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腦子里就猜想著:【這關外的冬天滴水成冰,莫不是賈瑛的腦子也被凍住了吧?就關外黑省那人不杰地不靈的地,一般的讀書人要考科舉都不容易,何況是軍戶?!】
當然,再之后,朝廷上反對的聲音之中,如是輕蔑說這些軍戶壓根就不是讀書的料這種話的人到底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抓著規矩二字堅決不同意的。
衛閣老言之鑿鑿:“自有科舉之試起,商人、娼妓、優伶、皂役、胥吏、賤民及其子弟皆無應試權,理法不可違。”
林如海卻持相反意見:“先帝設軍戶之時,道軍戶乃負保家衛國之責,如今衛所取兵有謫發軍和垛集軍之分。如衛大人所言,謫發軍,即因犯罪而被罰充軍役之人,乃是賤籍;然垛集軍卻是各地征平民所充之軍,這亦是如今衛所軍士的主要來源。平民一被征為軍士,便世世代代為軍戶,除非考取武科,由兵成將,或升至衛所指揮使以上,乃脫軍籍。可是,從沒有說過,好好的平明百姓,為保我大明四方安危,入了軍籍,便成了賤民。”
是了。軍籍這種制度,也是本朝才有的,當初先帝引以為豪的自創制度,并無明文規定,軍戶不得科舉!
既然平民百姓可以報文科也可以報考武科,書生可以報考文科也可以報考武科,那么為什么軍戶可以報考武科卻不能報考文科?
朝會上一時滿庭寂靜,人人都在沉思。
當然,他們沉思的并不是這四五十年來沒有軍戶報文科不過是因為軍戶忙于操練根本沒時間識字——因為文科根本容不得投機取巧,需要極其深厚的功底才行。他們沉思的是:【為什么大家一開始都被桎梏住了,覺得軍戶是賤民,所以不能考文科的呢?可是若是軍戶是賤民,那么武科同樣也是科舉……】
越是想下去,就越是叫人心驚,因為這涉及的,不僅僅是“軍戶是不是賤籍”“軍戶能不能考文科”這么簡單,而是要去深究“到底是什么時候起,軍戶被看做是賤籍了呢?”
一日朝會并不能爭論出什么結果,但是想來馬上就會有結果。
如今十六登基第七年,已經習慣了,越是大事,其實解決起來反而越快呢。
退朝之后,去到坤寧宮,郭氏如今也近而立之年,但是保養得宜,看著還是青春少婦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