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時間,眾人都很忙。
賈政雖然去年就提了致仕,陛下再三挽留之后沒挽留住終于‘忍痛’允諾了,但是他手頭的事情畢竟要交接,于是直到今年二月底才交接完畢,三月初開始,他便不用去上朝點卯了。但是因為其對燒水泥、煉石油和制橡膠品的特殊貢獻,十六在二月的最后一天,將他的爵位提了一等,重新成為榮國公,這代表已經在外的賈珠基本上是板上敲釘的未來的一等將軍爵,榮國府的爵位至少能夠多襲一世。
陛下的這道旨意還未出京,就引起不少人羨慕嫉妒。
這就得怪榮國府里頭的子孫輩太上進了,整個大明朝,除了宗親不得科舉之外,其余被冊封為侯爵的勛貴人家,哪一家嫡長子不是從小被當做當家人培養的?
讀書?只為了知禮而已,誰還真認認真真去寒窗苦讀十余年然后考科舉從一個從七品的小官兒開始熬起?基本上只有看不到前途的旁支庶子才選擇這一條路,嫡支的人,再不濟走走關系,塞到禁衛軍里頭去,也是一個前途。
偏八公之中,只有榮國府這么一支奇葩,嫡枝之中,幾乎人人都非文即武。
其實其余七個國公府的人也早早發現了榮國府‘說好一起到白頭,你卻偷偷焗了油’、‘說好一起做紈绔,你卻偷偷求上進’的不仗義做法,但是——原先先皇時期大家基本心下達成一致:天下太平,咱們這些馬背上掙軍功的伙計們還是按住家里的孩兒們別冒頭。
這也只是心照不宣的約定而已,人家真的要上進,難道自己府里去阻攔嗎?
況且此時以彼一時,當年是先皇對武將已經有鳥盡弓藏的架勢了,現在這一位天子,瞧著這么十多年都是寬宏有度量的性子,再龜縮藏巧,可就真的沒有冒頭的機會了——至于說當今這一位年老之后會不會也變得多疑起來,那也是十幾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咱們錯過今上登基的機會,如今除了榮國府,也只有理國公和修國公府的人在朝中有個能說話的位置,開國之初赫赫有名的四王八公,如今竟然大部分在京城都排不上號了!】其余五公嗟嘆,然后早幾年從賈瑛領命去黑省之時就開始督促府中子孫好好上進,但是不論學文學武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是差不多十年,才長成了一批堪堪可用的少年,去年倒是統共有四五個人也得了生員或舉人的功名。
這么多國公府像是約定好的一般把府中孩兒們趕鴨子地趕向科舉考場,怎么可能不引人注目?
學子們有憤懣這些勛貴人家的人也來科舉,和寒門子弟爭奪出仕的機會;但是大部分學子是驕傲的,覺得這些蠹蟲不過是草包而已——事實證明果然百十個國公府的嫡支旁支去考,也就寥寥數人過了,而且成績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