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陣型松動予敵可趁之機,艾格嚴禁各部脫離陣地追擊后撤之敵這樣穩扎穩打的戰術確實避免了失誤的產生,但也給了對手從容組織攻勢的機會轟隆聲響里,第一第二排步兵很快在煙霧中灰頭土臉地退了下去,但后排的有生力量卻很快在貴族、騎士們的刀劍逼迫下,繼續高舉著旗幟盾牌沖殺上來。
而在這全過程里,獵龍弩始終在斷斷續續地進行輸出。
“獵龍箭”的速度和動能都遠遜于火炮的實心彈,但被直接射中的人可絕不會這么覺得。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它不需要比炮彈威力更大,只要足夠穿透步兵的盾牌和盔甲,外加一個龍的鱗片,就合格了更別提,冷兵器的另一大優勢也很快體現出來獵龍弩發射的箭矢是由標準尺寸的長矛改造而成,造價低且極易獲取,即使持續不斷地消耗,也不用操心彈藥耗盡的尷尬。
在面對著連綿不斷的車輪式進攻的同時,身旁、后排的袍澤還冷不丁、時不時被巨矢貫穿斃命,任何部隊都不可能持久扛下去的。
河灣人,真是在這場戰斗中孤注一擲了
若這時候女王騎龍趕至,俯沖下來便是一頓毫無顧慮的屠殺,但放眼四望,萬里無云的晴空中哪有半點龍的影子艾格心中微澀,不敢多胡思亂想,迅速開始調動部隊,應對變局。
炮兵陣地就在梯形陣中心略微靠近高庭的位置,論不容有失程度,西線還要在南線和東線之上。值得慶幸的是,他還有幾張牌可打。
構成梯形陣的九方陣里,六個方陣在外圍成一線,內部還有三個方陣處在待命狀態他們正好能與已經挨了獵龍弩一頓偷襲的西線部隊,完成百分百的替換和輪流休整。
艾格首先下令待命的三個方陣向西線移動,準備接應替換;再將留在身邊作為底牌的最后一支擲彈兵大隊調往一二線中間,讓他們以剩余的爆彈掩護兩批六個方陣間進行替換時產生的防御空虛;最后再傳信給炮兵陣地,讓指揮官分出位置合適的一半火炮,轉為裝填實心彈,轉向西面打擊河灣軍主力的獵龍弩陣地,即使是該被淘汰了的舊時代產物,任由它們肆意逞威也是會出大事的。
打仗不是玩策略游戲,這一通對西線戰況的摸察和對策制定已經干脆果斷到堪稱神速,命令下達結束時依然已經有好幾分鐘過去戰場的南面,加蘭提利爾親率的騎兵精銳完成了對梯形陣東南角的進攻,而炮兵陣地的第二輪霰彈也已經發射完畢。
戰局并沒有完全按艾格的設想展開他知道騎兵沖勢一盡就完蛋,擁有騎士身份的加蘭自然更心知肚明,為避免陷入敵陣拔不出來而覆沒的慘劇發生,他狡猾地選擇了:并不直沖中軍方向,而是像掠過水面捕魚的海雕一樣,從女王軍最東南角的方陣邊緣斜撞而過,和前一波騎兵劃出相近、但更深入的曲線,從梯形頂邊插入,在一陣血腥慘烈的沖撞過后將梯形上角略微凸起于半圓弧外那段并不圓滑的突出部撞散沖潰,并在沖勢和動能耗盡前驚險地從梯形的斜邊穿了出來像把銼刀一樣,用自己也脫了層皮為犧牲,把所攻擊方陣的近三分之一給狠狠從梯形陣上“挫了下來”,在自身被趕來支援的臨近方陣士兵和無垢者抵達前完全重新脫離了接觸,緊跟著前一波佯攻部隊的步伐和撤離路線,揚長而去。
斜向穿鑿戰術的思路和目的很明確以浪費掉一部分沖鋒動能為代價,換取自身大部不至于沖完即滅,淪為消耗品。
尸身滿地,一片狼藉,鮮血染紅了初生的草芽。這一輪貼身到肉的硬拼不可謂不慘烈,雙方損失都極其嚴重,密集步兵方陣能抵抗騎兵沖鋒的傳說在此得到了驗證,兩千多人的單一方陣,居然扛住了兩倍于己的精銳騎兵的沖鋒,考慮上訓練成本、裝備費用和馬匹價值的話甚至在交換比上占了優,但代價也是巨大的:陣亡數字雖然不多,但筋斷骨折的卻滿眼都是,整個方陣戰力減員超過四分之一,前到盾手后到擲彈兵乃至弓手都有或多或少的死傷,爆彈完全耗盡,箭矢也所剩無幾,完全喪失了再扛一輪騎兵攻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