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侍郎的詩作在下向來都很喜歡,尤其是這首游春曲更是時常吟誦。”唐寧謙虛恭敬的答道,得益于這一年以來研究初高中語文課本,現在唐寧古詩詞的掌握量估計去闖一闖《中國好詩詞》應該沒什么問題。
這位王涯王侍郎寫的詩雖然不多,但還是有幾首比較經典的,而在仕途上他要比那些唐朝大詩人都順利的多,侍奉過三位皇帝,最后做到了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同于宰相,只是結局比較凄慘,在“甘露之變”后被腰斬了。(可不是司馬昭的那次,是唐文宗時期的。)
“既然你熟悉王侍郎那就好,這次我來呢就是代表王侍郎有一件事要交付于你。”韓邦沉聲說道。
唐寧連忙恭敬的答道:“韓先生您有事盡管吩咐。”
沒想到接下來韓邦并沒有說具體要他辦什么事兒,而是遞給了他一張紙說道:“不知這首《琵琶行》,你可曾聽聞?”
唐寧拿過來只掃了一眼,就心道,還用聽聞?我基本上都能背下來。不過這跟王涯有什么關系?你堂堂一個中書侍郎,大老遠的派人來嘲諷我一個小商人,不會這么閑吧?所以唐寧表面上還是裝出一副初次見到這首詩的震驚、憤怒、羞辱樣子,仿佛強壓著怒氣問道:“這首詩的江州司馬是誰?”
對于唐寧的這個反應,韓邦很是滿意的點點頭答道:“香山居士白樂天!”然后挑唆道:“哎,我也沒想到聞名天下的白樂天不但堂而皇之的勾引有夫之婦,而且還撰文出來散步天下,這簡直就是欺人太甚,連我這個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我說怎么最近友人見到我都是一副欲言又止、神神秘秘的樣子呢,原來是這么回事!”唐寧順著韓邦的話頭說道。
“那不知陸先生打算如何處理這件事呢?”韓邦追問道。
唐寧想了一下,然后答道:“回去我就將這個不守婦道的家伙休掉!”
“就僅此而已?!難道陸先生就不想報復一下這罪魁禍首的白樂天?”韓邦不懷好意的問道。
與此同時,系統傳來提示,激發支線任務:配合中書侍郎王涯借此事打壓白居易。
并且還給出了這件事的背景資料: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殺主張平藩的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京城為之震動,到處議論紛紛。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對如此大事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他明知自己非任諍諫之職,仍然首先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于是第一個上疏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其實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頭,其實并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政敵。
白居易上疏一事很快傳遍京城,對白居易此舉有同意者又有反對者。憲宗認為他的行為時因為有憂國之心,不能因此予以懲處,故令其閉門思過。白居易不得已而退讓,隱居于昭國坊。然而莫須有的責難接踵而至,那些政敵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越職言事”——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干的是自己不該干的活兒,這是一種僭越行為。有人火上澆油,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里死的,但白居易寫了很多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贊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驅逐出京。于是白居易被貶為州刺史。中書舍人王涯接著神補刀,向皇帝進言說白居易這樣的人不應該治理一個州郡,于是接著被貶為江州司馬。但很明顯,即便被貶為司馬也沒有達到王涯的最終目的,所以這次派手下韓邦過來聯系唐寧,打算借此事再次打壓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