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紀之前,曾經有人拿南極和北極對比,分析認為,就氣候來說,南極更加嚴寒,北極相對要稍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北冰洋乃是海域,水的熱容量大,能夠吸收較多的熱量再慢慢地發散出來,所以冰比南極少。
相比南極,北冰洋的冰川總量要小得多,但是,論及冰川的年代,北極冰川卻可能更加悠久。
北極的冰川有兩大特點,其一是比較集中,大量的冰川都集中在格陵蘭島之上,其二,就是形成的年代極為久遠。
大夏紀之前的現代科技研究表明,格陵蘭島形成于38億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島嶼,部分玄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
格陵蘭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
從西西伯利亞出發,正北方向,是北極點。
而西北方向,就是格陵蘭島。
天竺手中的孔雀翎所指的方位,則是格陵蘭島和北極點之間的區域。
準確點說,應該就是格陵蘭島向北極點延伸的大陸架的某個區域。
沿路飛來,方云發現,大夏紀的北冰洋,已經跟以前出現了巨大的不同,資料記載,大夏紀之前,北冰洋的表面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而現在,沿路看到的,更多的則是海冰和海水的融合區域。
也就是說,北冰洋的海冰正在逐步融化之中。
雖然沒有正式地計算過,但是想來,北冰洋的海平面已經上升了許多,現在的北望塔,搞不好就是以前的內陸腹地。
大夏紀來臨,地球氣候劇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變化會越來越明顯。
哪怕是北望塔位置較高,日后會不會被淹沒,也還是兩說。
從北極點上擦肩而過,飄飛北冰洋上,大家體會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地球最為寒冷的兩極,大家終于看到了已經在華夏絕跡的雪花。
一個多月前,方云萬里殤月射殺漓龍洞穿的海冰,現在已經看不出太多的痕跡,漂浮冰洋之上,只見一片茫茫白色。
天竺驅動孔雀翎,如同指南針一般,不停地轉動,給大家指引漓龍曾經藏身的所在。
花了差不多一周時間,大家才在到處都是一模一樣的冰面上,找到了準確位置。
這兒位于格陵蘭島靠近北極點的方位,海水之上覆蓋厚厚的海冰,海水之下也有玄冰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