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自然美景中,在燒得火熱的炕上,享受著火盆的溫暖,四口人圍著桌子,吃著肉餡的餃子,感受著春節的喜悅,憧憬著明天的美好生活,其樂融融。
過了年,家里來了一個客人。
大年初二,小隊隊長,鐘長紅的大爺領著一個戴著眼鏡的瘦高個進了院子,瘦高個背著好大一個包,還有兩個隊員幫他拿著一些箱啊簍的,忽忽啦啦的進來。
“二舅啊,在家沒”鐘長紅的大爺進院就開始喊。堡里的老人都管姥爺叫二舅,也不知道是從哪論出來的。
姥爺打開屋門“老大啊,咋了有事啊”
鐘隊長回頭拉了那個瘦高個一把,對姥爺說“這是夏知青,原來是住老金家北屋嘛,昨天那屋讓雪壓塌了,咱隊里現在能住的地兒都有人了,沒辦法,二舅你家西屋不是空的嘛,收拾一下,讓夏知青住段時間,你看行不二舅也算是支持隊里的革命工作。”
張興明和哥哥擠在姥爺身后探著身子往外看。
姥爺伸手摸了摸張興明的小腦袋,說“行唄,反正也空著,就是有年頭沒住人了,有點埋汰。”
鐘隊長很有派頭的一揮手,說“沒事,這不我喊了幾個人過來嘛,大伙一起收拾一下就行了,你家這房子泥厚,可比老金家暖和,有灶吧”
姥爺側身把人往屋里讓,說“灶有,平時熬豬食啥的,一直燒著呢。”
鐘隊長點點頭,挺滿意。要知道東北農村是住火炕的,要是長時間不燒灶,炕會出問題。
姥爺讓張興明和哥哥回屋,他領著幾個人進了西屋。
把亂堆的東西擺一下,把炕清出來,掃干凈,燒點熱水里外抹一下。
姥姥弄了一點白面,燒開水攪了一點漿子,幾個人一起動手,用報紙把炕上的墻面糊了一下,把行李一放,也算是干干凈凈,像點樣子了。
那年頭沒有膠水,要粘東西都是用白面加點水燒開,攪成漿子來用。
鬧鬧哄哄的折騰了大半天,鐘隊長帶著隊上的人走了,夏知青算是在姥姥家住下來了。
姥姥家外屋里有三架土灶,讓一個給夏知青做飯,也不耽誤啥事。
夏知青是奉天人,也不知道怎么跑到張家堡來了,估計也是老實,安排下鄉的時候讓人熊了。
知識青年下鄉是從50年代起,一直到1980年止,持續了近二十年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年運動。
最開始的時候,還只是共青團組織定期組織中學生到農村去進行一定時間的勞動。
1955年,毛主席發表了“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的講話,于是知識青年下鄉開始漫延全國。
1962年下鄉運動被正式程序化,全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