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在箱子后面,用一塊黑布蒙住上半身調光,調好了,把鏡頭關了摸黑上好底板玻璃,鉆出來,舉著快門線照了啊,預備,啪的閃個燈,全程照像的人被安排好位置姿勢后一動不能動,一動就虛了。
老鐘家這不是那種照像館器材,是一臺海歐1204b,小隊財產。這臺機器算是當時國內比較先進的照像機了。
四四方方的機身,正前方兩個豎向并排的鏡頭,一個取景,一個拍照。
這種相機是雙反取景,取景器在相機正上方,照像的時候捧著相機對著被拍對像,低頭從上往下看取景器。
說實話,我個人覺得雙反取景的相機成像比單反成像好多了,可以做最大和最小景深成片,而且靠相機自重穩定機身,總比舉著靠胳膊穩定來的容易。
但是特么雙反相機實在太特么貴了,怎么咬牙也買不起。
哥倆在白墻前面站好,小光挎著相機擺弄,看他那笨拙的手法,張興明差點沖過去教他。這么簡單的操作,真是特么實在太笨了,不過,這玩藝兒在這個年代,也算是高科技了,又是這樣一個封閉的鄉下,只能理解了。
擺弄了半天,拍了兩張,張興明又拉著姥姥三個人照了一張,姥姥有點舍不得,不過最后還是同意了。
姥姥交了一塊五毛錢,也沒有固定的取像片日期,只說弄好了通知。出來的時候外邊有二家也在等著照像,看來這生意還不錯,看來拿照片也不用等很久。
膠片相機的沖洗有點麻煩,需要時間,另外,膠片相機必須一卷膠片拍完了才能沖洗,沒有數碼方便。
但是從效果來說,膠片總體要高于數碼,你用膠片拍個山水,再用數碼拍同樣的山水,讓你用上萬像素的,照片出來你對比一下成像顏色和細膩度,那就不是一個等級。
拍膠片好燒錢哪。
還有,弄不了暗室學不會暗房技術,你還是玩數碼好點。
照像的時候還遇到了張興明五爺家的小姑。
這時候,小姑應該只有二十幾歲不到三十,但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老很多,精神頭也不是很足。
小姑看到姥姥領著張興明和哥哥很熱情,上來拉著說東說西的,姥姥就有一句沒一句的和她嘮了一會兒。
這個小姑其實挺可憐的。
張興明的太爺爺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是方園十幾公里最大的地主,五爺家現在住的院子被堡里人稱為老院。
老院是原來堡里最大的建筑,幾進的大宅子,修著石砌門樓和圍墻,那個時候,每天有人帶槍站崗的。
在張興明老家這里,老時候最出名的是胡子和綹子。
胡子和綹子都是土匪,或者叫山匪,后來說胡子綹子都是土匪,是一個意思,其實不是。
胡子是坐地匪,有寨子,就是有固定經營地址,而綹子是流動的,走到哪搶到哪,搶了就跑。還有跑單幫的,叫單搓,嚴格來講并不屬于匪,而是強盜。
胡子是有隊伍組織的,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有四梁八柱管理體制,比較講規矩,有十不搶,三十六誓,其實對鄉里危害不大,更像是占山的武裝組織。
小rb在東北幾十年,最大的敵人就是這種組織,有史料記載的就有人三百萬,槍一百八十萬條。
胡子綹子都有道號,道上的名號,歷史上有記載的胡子有忠義軍,保國軍,壓東洋,戰東洋,護鄉軍,先遣軍,光復軍,保安軍,坐三省等等。
綹子的就更多了,草上飛,一股風,冰溜子,九頭鳥,坐山雕,山豹子,坐地虎,活閻王,南霸天北霸天,舉不勝舉,從名字就能看出來,胡子和綹子是完全不同的。
胡子用的是組織名字,綹子用的是當家人的外號,或叫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