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明笑著去摸了摸丫蛋的腦袋,說“羞不羞,哭鼻子,好了,哥哥和你開玩笑呢。不哭了。”
丫蛋使勁白了他一眼,左抹右抹眼淚算止住了,小身子還不時的抽噎一下。
丫蛋爸這時候在一邊說“丫蛋學習是挺好的,這不就是怪我沒能耐嘛,唉。”
張興明磕了幾下牙,說“算了,不說這些了,明天你去把廠里的工作辭了吧,幾十塊錢都開不出來還上他嘎哈這種小廠沒希望了,趕緊出來得了。
完了你讓丫蛋領你去我那,我那要人,出力氣能行不送貨,一個月一百二,有獎金。”
丫蛋爸就傻了,愣了半天,問“真的呀一個月給一百二還有獎錢在哪上班啊啥活”
丫蛋也扭頭看著張興明,大眼睛里全是希望。
張興明跟安保員說“去把我包拿來。”安保員轉身去車上拿包。
張興明說“送貨,我開商場的,大件要送貨,能行不蹬三輪送。”
丫蛋爸點頭,說“能行,不就是花點勁嘛,別的本事咱沒有,勁不小,這活能干,真給一百二啊”
安保員進來,張興明接過包,掏出紙和筆,說“一百二,干的好有獎金,你叫啥多大了”
丫蛋爸說“我姓楊,楊智權,三十二了。”
張興明刷刷寫了個條子,撕下來遞給丫蛋爸,說“這個拿著,這邊安排好了,拿著這張條去永風,和祥記百貨,知道吧去找劉小紅,把條子給她看,就說我讓你去送貨的。”
丫蛋爸,哦,楊智權接過紙條,小心的拿在手里看了一遍,然后仔細的疊起來,揣到衣服兜里,還用手壓了壓。
張興明這會才注意到,丫蛋爸還穿著假領子呢。
假領子是70、80年代一種最有特色的衣服,說它特殊,是因為它根本就不是衣服,就是一個領子。
后世的一件普通襯衫,你把袖子扯了,順著腋下橫著把襯衫剪斷,就是假領子的真實面目了。
那時候窮啊,一件襯衫要幾塊錢,這假領子才幾毛錢,洗的干干凈凈的,往外衣里面一穿,扣上扣子,看上去和穿了襯衫一模一樣,是當時非常流行的東西,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有一件兩件的。
但是到了85年了,還穿著假領子的,真的很少見了,這是真窮啊。
85年人們的著裝和布料已經相當豐富了,的確良、卡嘰布、牛仔布成衣、經久不衰的毛呢料,顏色也是五花八門,沒有了限制,樣式更是緊追港臺。
這時候,一件的確良白襯衫也就是九塊錢到十三塊錢之間,不便宜,可也不算多貴,一般收入的家庭還是能承受的起的。
說到的確良,還是一段挺有意思的故事。
60、70年代,中國人的穿衣還都是粗棉布大棉襖,工人一年四季穿身工作服,在街上最鮮亮的是軍裝。
60年代末的時候,京城瑞衭祥推出了一款新布,是用化纖和棉混紡出來的一種新布,起名字叫“的確涼”,因為布料薄,支棱,意思就是穿著涼快。
新布的銷量很好,在那個滿大街黑灰藍綠,塌著裹在身上的年代,這么一款易洗耐磨不縮水,顏色鮮亮的衣服簡直成了時髦的代名詞。
可是好景不長,很快人們就發現,這布料不透氣,不貼身,穿上不但不涼,還會捂一身汗。但在什么都缺的年代,買的人還是挺多的,因為它是成衣,而且只收一半的布票。
到70年代中期,的確涼變成了的確良,一字之差,扭轉了不利的市場局面,變得大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