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明就明白了,“哦,那行,我讓丫蛋爸過你那,看看能不能再找些個來。你那看著不能用的就算了,你整理個名單,明兒個讓他們跟著大哥去吧,正好那頭缺人手。行,幾點回來嗯,行吧,掛了。”
放下電話,笑著對大勝哥說“我姐這現在真像個店長了,嫌送貨的體格小沒勁,不要人家了,明天你把那幾個接過來吧,先跟著你跑,省得你沒人用。”
大勝哥撓了撓腦袋,說“來唄,我這啥樣都能用,明天我過去領吧,這會沒開建呢,上哪辦公啊”
蘭姐說“革新唄,上哪,那邊從頭建,跑腿的事多了。”
大勝哥恍然,點點頭,說“對對,革新,我光想著自行車廠了,行,讓他們先給雞場做點貢獻。”
張興明說“你們廠建起來,第一批要產三輪,專門給咱們商場送貨產一批,要結實實用,加個小型發動機在上面,上坡可以加點助力那種。”
大勝哥說“燒油啊那不就是摩托了嗎那發動機可不小啊。”這會兒東北路面上跑的摩托全是重車,最小都是250,750最多,都是警察或者部隊的。
輕型摩托要到90年以后才多起來,這會兒嘉陵還沒起來呢。
張興明說“用電,上坡能省點勁,還是得蹬。
大勝哥說“你說咋弄就咋弄吧,我還沒見過你說那玩藝呢,行,有圖紙就行。”
電動助力車在國內其實出現的挺早的,79年就有了,但是并不被歡迎,甚至國內大部分省份都不準這種車上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一直到90年代末,才漸漸多起來,但那時候輕便摩托已經火起來了。
我個人分析,主要是那時候自行車廠太多了,各個地方都有,電動自行車嚴重影響了自行車的市場,所以各地為了保護自己的自行車廠就禁止電動車上路了。
就算輕騎摩托剛開始的時候,在不少地區也遭受過這種行政性的壓制。
國人的竟爭意識是很奇葩的,不是研究技術和精化質量戰勝你,而是利用行政力量強制壓倒你。結果就是市場上的產品越來越爛,結果后面一入世貿,全國的各種廠一下子就全倒了。
其實一直到今天,國內的商業競爭用的最多的手段其實還是類似這樣的,挖空心思壞對方,拉攏一切利益方壓制對方,寧可把錢花在歪門邪道上,也不去研究一下技術,更別提質量了。
這就是國貨為啥一遇到老外就丟盔卸甲的原因。
斜門歪道走習慣了,反而變成主路了。
張興明對楊智權說“那就這樣吧,你就去店里上班,有力氣的再幫著找一些,不怕多。你家楊嬸明天開始就去雞場這邊報道,跟著跑跑腿,你們那邊人頭熟點,有些事好弄些。”
楊智權點點頭,說“能行,明天一早我就叫她過去,那地方我知道,離家也不遠。”
張興明說“你平時是騎車還是坐公交車”
楊智權說“走路。遠點就坐大客,不會騎那玩藝,再說了,太貴,也買不起。”
85年一輛自行車便宜點的也得120塊,像飛鴿永久金鹿這些名牌都得200多塊了,到88年一輛飛鴿26型的要350多,真不是丫蛋家這樣的家庭能買得起的。
張興明就說“那行,你和劉店長說一下地址,然后以后你就坐公交車上下班,把車票都留著,按月給你報銷。”
楊智權就有點高興,又不太好意思笑,抿著嘴使勁點點頭,85年本溪這邊公交車坐一次一毛錢,一天二毛,一個月除去四天休息,要五塊二毛錢呢,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家庭,五塊二毛錢已經不是小錢了。
說著話,就快五點半了,老爸又從樓上下來去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