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子不高,一臉憨厚的地質隊員。
龐中華是四川達縣人,1945年出生,1965年參加工作,正好趕上大運動,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于是,他就練出了一筆好字。
這個學習不是學生上課,是政治學習,也就是開會。
運動結束后,新中國一切都走上正軌,就像我在前文說的,政府青黃不接,高中大學停課十年,造成的影響不是少了點學生這么簡單。
寫一手好字,成為那時候一大部分人群的需求。
龐中華抓住了這個機會。一本薄薄的談談學寫鋼筆字,成就了他的一生。
在80年代至90年代,在中國的城鎮里,每個家庭至少都會有一本龐中華的字帖,行楷這個詞語就是從這個時代流行起來的。
當時,電視報紙都剛剛恢復正常運轉,沒有節目沒有新聞,也是成就龐中華一生的最大原因之一,當時中央臺嚴重缺乏節目,正好有記者在練習龐中華書法,就提出開一個書法節目。
于是,龐中華書法講座開播,一個瘦小的地質勘探員,坐在中央電視臺的演播廳里,用他不標準的普通話,告訴人們怎么寫好鋼筆字。
要知道,那個時候,中央臺的收視對像是全國所有人,沒有例外,所有節目的收視都是百分之百。
緊接著,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國內的各大報,開始報導這個傳奇的地質隊員,把他樹立成了新時期的青年表率。
同時,他也成就了很多人,前文說過,在那個時候,寫一筆好字,成功的機率就會提高n多百分點,這也是后來龐中華一直順風順水直到今天的原因,內心里感激他的人太多了,其中一大部分人后來都是身居高位。
93年,龐中華出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
他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但至少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機會,只會留給那些做好了充分準備的人。
所謂書法鋼筆,是因為那個時期的鋼筆大多以尖細為主,很難寫出中國書法的特有韻味,不知道是誰設計了一種鋼筆,筆尖是彎折的,正面可以寫很粗,背面寫就是尖細筆跡,當時非常受歡迎。
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筆,是1986年,在本溪火車站站前廣場上,當時有位姓吳的書法家簽售他的字帖。全名很遺憾忘記了,只記住了姓吳,因為那是第一次看到閉口吳寫法,還有就是這個折尖鋼筆。
本溪市站前廣場北側,原來有一家店面是專門賣文化用品的,毛筆,宣紙,字帖,畫筆,顏料,還有各種印章,紙扇,素描炭條。店面不算大,幾十個平方,第一支書法鋼筆就是在這里買的,
平時只是在這里買毛筆和宣紙,印章是買不起的,紙扇到是買過兩把。
“鈴”
上課鈴響,早自習結束,開始上第一節課。
早自習和第一節課之間不休息,沒有上廁所的時間。
第一節是數學課,代數,張興明上一世最高曾達到單卷21分。
邢老師微笑著慢步走進教室,王老師和她打了聲招呼,走了出去,邢老師走上講臺,把手里的書放到講桌上,看著大家。
班長喊“起立。”大家站起來“老師好。”
邢老師笑著說“同學們好,好,坐下吧,咱們上課。”
大家坐下,桌子凳子一陣亂響,邢老師看了大伙一眼,又低頭翻書,翻了幾下,抬頭問“咱們上節課講到哪了”
同學們都哈哈笑起來,邢老師也笑,說“閉嘴,都閉嘴,笑什么笑,你們都記住了呀信不信我叫你罰站快說,上節課講到哪了”
那同學舉手,邢老師沖她點了點頭,那同學站起來說“上節課講到第九課第四小節。”
邢老師低頭翻書,找到那洪飛說的位置看了看,說了句“啊咱們講到這了啊我講這么快了嗎”同學們又笑。
邢老師把書翻好,回頭在黑板上寫了個“冪”字。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