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之后,因為物資的嚴重匱乏,因為易儲存又好吃,罐頭一度成為緊俏物資。
79年之后,罐頭特別是肉類罐頭才真正的成為流通商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不過它的身份依然不是菜桌上的食品,而是包裝好的禮品。
相對于一個月三四十塊錢的工資,一盒幾塊錢的罐頭,實在是高消費了。
到了90年代,罐頭才開始真正被擺上餐桌,短暫了輝煌了幾年,又因為國內發展的速度太快,物資由缺很快變成了多,老百姓直接跨越式的奔了小康了,罐頭再度被冷落在一邊,銷量年年大跌,到今天,還在掙扎著生產的罐頭廠家所剩無幾,由其是肉類罐頭。
張興明和大東進了糧站的餐廳,里面有不少人在排隊,大東舔了舔嘴唇問“真在這吃啊要花糧票呢。”
糧站的餐廳沒有議價商品,必須全部交納糧票,那時候再小再淘氣的孩子也是知道糧票的珍貴的。
張興明拍拍大衣兜說“這不是剛領了嗎你能吃幾根”
大東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屈服于美食的誘惑,說“三,四根吧,夠了吧”
張興明點點頭,說“麻花要不”
大東扭頭看著窗口里擺著的成堆的大麻花,又吞了幾口唾沫,艱難的說“夠吃了吧還是,算了吧,糧票花多了你回家不得挨揍啊”
張興明說“沒事,俺家糧票夠用,那就買點吧,我拿回去凍上點。”
大東毫不猶豫的點了點頭,那年頭面包香腸油條麻花真心算高檔小吃,平時哪里舍得讓孩子天天吃,一個月嘗個一次兩次了不得了。
還有蛋糕和餅干、罐頭,蛋糕只有俗稱的槽子糕,一塊一塊硬硬的,那時候算是零食里最頂級的存在了,過年的時候串門一般會拎上兩盒或四盒,算比較重的禮,沒有幾家人真的舍得吃,別人送來了就放在那,等著再給另外的人送去,蛋糕像旅游一樣在各家之間轉,有時候會很巧的轉回最開始的人家。
那時候的人也沒有什么保質期的概念,許多時候盒子里的蛋糕都長毛硬結了,像綠石頭一樣還被繼續送著,沒有人打開看,那時候包裝都是紙盒,打開容易破損,那就沒法再送了。
也有人家會仔細小心的打開,然后拿一塊兩塊出來給自家孩子解一下饞,然后再小心的包好扎好,繼續送,大家都明白沒人會吃。
也有熊孩子會趁大人不注意悄悄打開盒子偷一塊來吃,有時候趕上旅行時間較長的,里面的蛋糕太少,拿一塊太明顯了,就拿出來咬一小口再放回去,哈哈,收到帶牙印蛋糕的家也只是會心一笑,心知肚明。
而真正舍得吃的人,就是打開看全不能吃了也不會生氣,扔了完事,大家心里都知道怎么回事。
那時候的餅干現在根本就看不到了,拿到現代來也不會有人吃,完全就是面粉加一點點糖,口感很差。現在只有遼寧丹東一帶到吉林通化一帶還有不少小食品廠在做,專供朝鮮。
而那些年禮物里最最高大上的只能是罐頭。
別看現代罐頭市場在不斷萎縮,大多數孩子可能從來都沒吃過,但在80、90年代,或者說90年代往前,罐頭是相當牛逼的,在零食界和禮品界一直是老大哥地位。
那時候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生病了才有機會吃一口水果罐頭,那時候沒有合成糖沒有添加劑沒有人工色素和防腐劑,也沒有人用市場上賣不出去的酸澀果子來煮罐頭,那種吃一口甜到心里地感覺是現在守著數不盡種類小吃的孩子無法體會也無法理解的。
至于肉罐頭,咽了一大口唾沫,把自己寫饞了那簡直就是傳說級的神秘大禮。
最開始的肉罐頭是供給部隊解決行軍打仗中的肉食問題的,抗援那幾年更是達到國內市場上難得一見的地步,近七百萬人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