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古董文物收藏必竟屬于小眾文化,那個對人的學識眼界運氣還有財力要求太高了,不是老百姓能摻和的事,家里有個罐子幾個珠子就覺得自己進入收藏界算文化人了,那真是你想多了。
而且90年代文物市場繁榮,造假產業開始興盛起來,弄的產品比真的還真,咱們的文化傳統對這種人是很寬容的,什么竊書不為偷,什么打眼只怪自己眼拙不能回去找賣家,這特么不是扯蛋么
你明知是假的當真的賣,這不是欺詐么為什么有這種所謂行規你猜制造者是誰受益者是誰最后只能是外入者買單。
你看那些什么大亨,有錢了就開始人模狗樣的,總想擺擺文化人的樣子,哪個屋里不擺一些價值億萬的上周貨。
什么哪個撿漏一夜暴富,什么祖傳物件價值千萬,我就問問你,除了報紙上,誰見過中彩票的
至于全民參與的收藏活動,也就是郵票和錢幣了。
中國的郵票起用于清代,是當時控制中國海關的外國人發行的,很高大上的雙語票,比較知名值錢的就是大龍小龍。
后來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郵票發行,值錢的也有那么幾種,像民國票,邊區票,文革票,都是比較珍貴稀有的。
中國真正自己發行自己的郵票是建國后了,而集郵也始于那個時期。
1955年,郵政部下面成立了中國集郵總公司,拉開了集郵市場的大幕,集郵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主導發起全民參與的收藏活動。
雖然說現在的錢幣收藏市場事實上也是國家主導,但這個是民間興起國家參與,后來才反客為主的,不能算。
80年代中期,整個東北到處都是收或換鋼镚的,這個就純是民間行為了,當時在南方比較發達的地區已經開始了郵票和錢幣的收藏活動,但在信息封閉的北方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鋼镚值錢了,于是就有大批的錢幣販子活躍在東北,用各種形式和借口換取分幣。
那時候最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紙分幣換硬幣,經常是賣一些小玩藝兒,條件是你得先和他換多少紙幣,比如換五毛錢,可以再用三毛錢買一個,或者換一塊錢他送你一個。
第二種是打戒指,那時候街頭巷尾經常看到一些南方人支個小爐子,叮叮當當的敲打,你給他多少分幣,他就給你打一個“銀”戒指,說是有幾種二分五分的硬幣中含有銀子,他可以提純出來,十個硬幣換一個“銀”戒指,其實是鉛的合金,戴手上蹭的到處烏黑。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已經趨于穩定,開始學著打扮自己,燙頭,穿花衣服,戴首飾。每天排著隊換戒指的人很多,一天到晚絡繹不絕,生意非常好。
不過大部分人也就是一進新鮮,剛開始幾天還挺亮的,戴幾天就黑乎乎的了,隨手扔到哪去也就忘了,幾個鋼镚換的也不當啥事。
小孩子換的也多,戴戒指啊,多高大上啊,從家里劃拉幾個鋼镚就有了,多劃算啊。
就這個不的小生意,不知道產生了多少百萬富翁,在意識思維上,東北人照南方人差了不止一條長江。
等東北人反應過來想著出去掙錢的時候,山海關外已經舊貌換新顏,富豪遍地走了,如果用等級來形容當時的各地人群,東北剛鼓搗出致富10版,關外已經是25了,沿海更是剛升了45,江浙上海60,然后東北第一批出去的個個弄一頭大包,被人忽悠的全是瘸著回來的。
然后,東北人在關外就成了黑社會了,為啥被哄了弊氣啊,就干唄,在這地方被人整了,不得找回來啊不整個結果出來怎么回去見家鄉父老就蹲在那干唄,然后名聲就出來了。
這其實真的只是地域文化差異,和關內大部分地區的溫婉不同,東北人更喜歡直來直去,有啥說啥,生氣先打了再說,這是東北人最大的缺點,愛動手。
一張桌上喝酒,喝著喝著就打起來了,打完坐下接著喝的現像在東北真的是正常事,不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