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全世界的計算機界精英都幾乎握在王安手里,后世許多名聲顯赫的人物,不過是王安公司的小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人就是思科公司的約翰錢伯斯,在王安電腦,他只是一個地區負責人而已。
1990年,王安病故,一代傳奇謝幕,1992年,王安公事破產。
張興明說“這個存儲器的容量不算大,只有4個g,我手里還有更大的,以后再給你。”
柳教父點了點頭,突然睜大眼睛猛的站了起來,臉瞬間脹的通紅,聲音提高了數倍而產生了變音“多,多少”
張興明抬頭看了看了他,笑著說“4個g,g,你沒聽錯。”
1986年,一臺個人電腦的硬盤也只有30到50,如果能達到g,不管是1g還是2g,那就是神器了,幾乎買不到,那價錢也不是老百姓能買得起的。一臺286電腦30硬盤,國內售價一般在一萬二左右,而且要用外匯卷,386要二萬多接近三萬,硬盤有50,一水全是ib臥式機。
一直到1990年,買電腦不用外匯卷了,但也不是老百姓能買得起的,再說買來干啥
這里按沈陽三好街以及本溪市當時的價格,其他地區不了解,沒有資料
柳教父緊緊的把u盤握在手里,因為用力骨節都變了色,他深深了做了幾個呼吸,很快平靜下來,慢慢的坐回沙發上,眼睛緊緊的盯著手里的u盤,用沙啞的聲音說“確定是4個g還有更大的是多大沒事,你說。”
張興明看了看他,撓了撓頭,4個g的u盤在后世來說已經差不多算淘汰貨了,他也就沒在意,只是這會才意識到,這么小的一個東西達到4g存儲量,在這個時代是個什么概念。
沒辦法,自己作的死總要死的精彩些,硬著頭皮說“16g,32g,500g硬盤,1t物理硬盤,我手里,都有。”越說聲音越小。
兩個人談笑甚歡,把事情的大概框架敲定了下來。
張興明投資在香港辦一家計算機研究所,對外稱為香港聯想電子設備研究所,負責人是柳教父,享受53的股權。
這家研究所的總投資未定,研究方向未定,甚至團隊組成都沒定,事情就談完了。
張興明從兜里掏了個小東西扔給柳教父,柳教父接過去看了半天,又掂了掂,抬頭問“這是啥”
張興明看了看拿在柳教父手里的東西說“u盤,移動存儲器,用在計算機上的。”
柳教父舉起手里的u盤仔細翻看了半天,說“這小東西做的到是挺精致的,這能存多少東西怎么讀取這是讀取的接口嗎現在國外已經使用這樣的接口了”
要知道,國內一直到04年還在使用小日本發明的35軟盤,而一片35軟盤只能存儲144信息,故障率特別的高,一份文件不備份個三四份那都是在和自己開玩笑,但盡管這樣,這個小軟盤仍然暢銷全球,打敗了ib成為一時霸主,傲笑世界存儲市場十幾年。
從80年被發明開始就一點一點的占領ib的市場,87年最終完敗ib,標志就是ib最新c上面用日本的35取代了自家公司的55,一直到2004年u盤出現,35一直處于壟斷地位沒有敵手。
要知道在90年代之前,ib就是計算機界的巨人,還是唯一的,傲視全球,其他所有計算機公司的業務加起來都沒占到ib的四分之一。
蘋果1980年上市,老喬成為億萬富翁,但是他并不能成為ib的對手,只能在個人c業務上搶點市場而已,微軟更是小字輩,直到1995年以后才算站直了,而且微軟的成長史完全是依附在ib身上的,頂多算是小弟,長的健壯而已。
這是我們熟知的世界電腦歷史。
但大部分人不知的是,ib有過對手,而且一度逼迫著ib不得不放棄原有戰略以避風頭,微軟的首富當家人曾不只一次說過如果他能完成第二次轉折,那么世界上不會有微軟,我可能現在是一名律師,或者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