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月5號,距離大年三十還有三天,也是春晚的最后一次彩排,張興明被黃導生拉硬拽的給搬到了工體這邊。
整個工人體育館內這時候已經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濃重的節日氣氛感染著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舞臺是這個年代最先進的,已經有了升降機,而不是原世春晚上那樣,搭幾塊玻璃下面放幾顆燈泡,邊上擺幾盆假的不能再假的塑料花了。
舞臺的背景也不再是那個電光紙粘出來的藍鳳凰,而是一塊屏幕,crt三槍投影第一次登上了中國的舞臺。
說到投影技術,在90年代以前,一直是小日本的天下,索泥,愛仆,家娃,基本上壟斷了全球的投影儀市場,一直到90年代中期,德國和歐美才奮起直追,在90年代末搶了一些市出來。
雖然說光學電子方面,德國是全世界的老師,但我們應該佩服日本,從學習到超越只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然后一直到現在都把老師遠遠的拋在了身后。
在巨大的舞臺上,背景后面,上海美術電影廠的師付們正在緊張的工作,一臺巨大的crt三槍投影設備擺放在屋子中央,對著的屏幕就是觀眾席上所看到的舞臺背景。
這個時候cd技術還沒有誕生,crt壟斷著全球的投影市場,其實這個年代電視顯示屏也是crt技術成像。事實上crt技術的成像并不差,反而還更好,只是機器本身太過巨大笨重,造價也高,而且擁有三個大鏡頭的它調整也太過費時費力,最后被小巧的單鏡頭cd取代了。
像張興明采購的這臺投影設備,自重達到了接近一百四十公斤,六十多萬美元,是索尼當下最先進的機器。
國中的動畫電影歷史其實非常早,1926年,比美國還早,而且在當時來講也絕對算是相當的強大,甚至在50年代以前是超過國外的,日本的動畫發展還是受到了我們40年代動畫電影的影響,大部分人可能想像不到,鐵臂阿童木的創作者手冢治蟲之所以走上動畫創作的道路,就是因為看了我們1941年上映的鐵扇公主,而后來者宮其俊祟拜的是水墨動畫。
1954年,我們就有了真人和動畫一起出現的電影小梅的夢,比美國人早了十幾年,1956年神筆是國際兒童娛樂片一等獎,1960年水墨動畫面世,令全世界驚嘆叫絕,牧笛,大鬧天宮,小鯉魚躍龍門,漁童,孔雀公主,全是風糜世界的優秀作品。
可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忽然就停下來了,然后小日本反超,揮馬殺了進來,占領了國內全部的電視屏幕,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們的電視上播放的幾乎就全是日本動畫片了,而這二十多年正是中國電視從無到普及的過程,可以這么說,整整三代人是看著日本動畫長起來的。
而到了90年代末,美國電影又殺了進來,占領了我們的大屏幕,一直到現在。而那些令我們懷念的哪吒鬧海,三個和尚,黑貓警長,嶗山道士,天書奇譚,九色鹿等等,卻只能永遠的存在于記憶之中了,甚至大部分人都沒有看過。
究其原因,不重視而已。
小日本的動畫為什么發展的那么快只要看看中國的動畫人才都去了哪里就明白了。而我們自己的動畫急劇衰退,從內容到畫面開始粗制濫造,漸漸的也沒人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