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明撓了撓腦袋,說“我從東歐回來就辦,行不總得給我點時間下去走走吧每個城市都不一樣,我不看具體情況也不敢亂說啊。”
老爺子點點頭,說“行,我也不逼你。四月份開會,五月份給你辦自己的事,六七八九,國慶節前可以吧咱省不大,轉一圈一個來月夠了,我給你一倍的時間,行不行”
張興明點點頭,說“行,沒問題。不過我要是說的啥你不愛聽,可不能罵我。”
老爺子笑了,說“你是顧問,顧問就要說實話,如果你都不說實話我拿什么發展看報表嗎”
張興明說“錢,要準備好錢,越多越好,計劃做出來沒錢也玩不轉,至于怎么弄錢,哈哈,老爺子你和溥老關系那么好,不用我教你吧”
老爺子問“要多少主要是干什么”
張興明說“修路。咱們省的鐵路全國第一,但是不夠,公路也應該是全國第一。路,就是發展的基礎,路修好了什么就都有了,咱們國家為什么發展的慢,為什么東西南北發展的這么不均衡只有一條,全是因為交通問題。”
老爺子問“你確定”
張興明說“確定。要發展,首先就必須改善交通,只有各個地方的聯系暢通了,路程時間縮短了,才會有更好的發展。現在沈陽到大連要多久一車海鮮運到沈陽來運輸費用是多少損耗是多少修一條沈陽直通大連的單向公路,車能跑多快運輸成本是多少損耗是多少爺爺你自己算。那么是不是海鮮的成本就會降低海鮮的價格是不是也可以降價格降了買的人會不會多銷量上來了干的會不會多這就是一個循環。良性循環。而我們現在的交通只能產生惡性循環。東西運不過來,運過來成本太高,成本高賣的就貴,貴了買的就少,于是整個產業鏈就出問題,不掙錢誰還干沒人干了漁民的生活就進入貧寒。
還有一個就是經濟圈的問題,本溪有鐵,安山有鐵,撫順有煤,遼陽有氣,盤錦有油,可是現在只有單打獨斗,為啥交通成本太高太不方便。如果我們造一個公路網,所有城市之間可以快速到達,那么東家之長補西家之短,那個時候的發展就是某個城市的發展,而是整個經濟圈的發展,那個力量有多大是現在單打獨斗能比的嗎”
老爺子說“我們不是正在建沈大公路嗎干了一年多了,這個就是考慮到省會與地方城市,城市與城市之間,原產地與運力之間的關系,國家才批了這么一條路,也是咱國內唯一的一條高速路,你知道花了多少錢了總投資是多少剛剛計委已經批準這條公路全程為一級公路,這還不夠嗎”
80年代末,國內剛剛嘗試建設高速公路,但因為技術以及造價問題,批準的都是二級路,就是部分路段封閉,全程四車道,兩端設收費口,中間不封閉不收費,車輛根本跑不起來。
就是全國第一條沈大公路,也是在2002年擴建之后才達到的全程封閉收費。
張興明說“這條路要重造,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要建全程封閉的收費路,即能快速收回建設成本投往別處,又能滿足高速運輸需要,別覺得十幾個億修條公路貴,真要按我的要求建成公路網,別的不敢說,咱省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少提高十倍。”
老爺子又想了一會兒,說“我還是等你的計劃吧,說的有些道理,我再想想。缺錢哪。”
張興明笑了,說“爺爺,我有錢啊,路可以設計好以后,我來投資修,我來收費,等我回本了把收費站一撤,咱們省絕對能上世界新聞,就怕那時候有人看到錢賺的容易,不肯放手收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