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的崛起是計劃之中意料之外,這個誰也沒有脾氣。
當時老人家也就是隨口一說,中華太需要樣版了,由其是成功的樣版。人做事都得需要個榜樣,有了目標就有奔頭,有干勁兒。當時一句農業學大寨全國壘出多少山地田但是萬寧的速度還是嚇到了不少人,這怎么學根本就不科學。
但有一條是瞄準了的,想發展就得有資金。
國家現在正在對金融體系和稅征體系進行調研,準備改革。
還有就是學習萬寧的城市規劃,功能性分區,大量的綠化,寬闊的街道還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對自然景觀的充份利用。當然了,這都得用錢。
張興明已經交了兩份關于城市發展問題的報告上去,并且還被要求在公民日報上寫了署名文章,淺談城市的發展二三事。把稅收,發展,經濟,規劃,民生幾方面綜合起來進行了一次論述,闡述了相互之間的關系。
城市的存在是用來給人生活的,所以,宜居是一個城市的最基本要求,算最低配置,然后是民生,讓老百姓住的安穩,有盡量低的生活成本,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到經濟和發展,經濟發展要注重地域關系,避開雷同,盡量尋找發揮當地的特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多關注小經濟,重視私營企業和商業。經濟發展的剛性要求是流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不要追求大而全,精而美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看別人什么掙錢了就一擁而上盲目的跟風,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失敗。
張興明舉了意呆利的例子,這個國家沒有大而全的公司,更是沒有跨國公司,但所有的商品無一不在世界上享譽非凡,為什么精而美而已。只要吃透了弄通了,哪怕你只生產一只梳子,那也會是一只讓所有人都記得住的梳子。
現代化不是高樓大廈,我們要對古物舊物懷有敬畏,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些什么,人文景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中華五千年不能只留在紙面上。
93年5月,張興明遞交報告,官員考核不能唯經濟論。
93年6月,張興明再次進言,發展不能唯西方論,外匯不代表一切。
在原歷史上,因為外匯問題國家在國際上吃了不少暗虧,沒辦法,沒有外匯就不能和國外交易,那會兒我們沒有什么商品能拿出去賣,基本上是純進口國。毛子不能算,我們和毛子是以物易物,基本上談不上什么國際貿易。
現在,張興明的銀行開設了一項針對政府的新業務,居間交易。國家要買什么向銀行下單,然后銀行出去采購,回來再交易給國家,以人民幣結算。收取的費用比國家想盡方法弄外匯再出去被人敲竹杠要低十幾倍。冤枉錢花的真的太多了。
當金紫荊號游艇抵過萬寧的時候,張興明的署名文章論公有制經濟的方向正好發表,而最新的一篇論文化產業的未來也送交到了上面。文章后面還附了一份文化戰略的重要地位,做為內部通稿給上面諸位大佬審閱。
93年這會兒,港臺流行文化盛行內地,歐美日的各類文化作品,漫畫,電影,雜志開始充斥街頭,美國大片開始嶄露頭角,未來水世界,侏羅紀公園,終結者開始被追捧,施瓦辛格和史帝分席葛成為年輕人的偶像。
文化產品的影響意義實在太大了,可惜人來沒人重視,只知道壓迫,壓迫,這不能寫那不能說。然后到處都是別人的東西,一邊喊著抵抗,小心,一面誠實的俯伏在別人腳下。當別人的電影因為獲過什么外國獎而被國內追捧的時候,老百姓并不知道,我們相同題材的片子根本上映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