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瑩慢慢地閉上了眼睛,一個個的面孔在她腦海之中浮現,
她需要好好分析一下現在的情況,把每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單獨拆開來看,再綜合起來。
首先……是楊允佶,或者說子君,他的目的一直都是一個最大的謎團,但今天他的表現實在是太奇怪了。居然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還能遇上他隱藏在艽朝的陰兵?
那些陰兵和自己的鳳羽軍僅僅只交手了一次,然后鳳羽軍就狂奔撤退。
要說鳳羽軍是輕騎兵陰兵追不上,說得通,要說對方是故意放水,也行。
如果是后者,那么這里面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在關于目的方面,里院方面僅有的線索,似乎就是趙竹仁在里三院附近的四水河畔聽到的子君和陸侯亮的對話。
好像是關于統治方面的……
這點……毫無新意……
是每一個大反派所必須具備的因素……
那么,還有其他什么呢?
似乎沒有更多的線索了……這條路想不下去了……
嬴瑩皺了皺眉頭,有些泄氣。
她覺得,自己果然不適合干這種事情。
她以前覺得,當個皇帝,其實是最輕松的了。那些書上說的什么皇帝殫精竭力廢寢忘食全都是鬼扯,手下自有能人無數,文武臣工同心戮力,而且不管是明君昏君,至少還有一部法律擺在那里,管它能執行多少,反正是在臺面上的東西……
等一等……
法治……
嬴瑩抿了抿嘴……
人治,它的優點,是靈活,但缺點同樣也顯而易見,偶然性太大,可持續性太低。碰上圣明之主還好,一旦遇到暴君、昏君甚至哪怕是庸君,都很容易出差子。
而法治,比起前者來說,從制度上具備碾壓式的優越性。
因為法治可以不斷成長,即使最初開始時并不完善,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各項規章制度慢慢成熟,法治必將取代人治。
這些,是她在華夏的歷史上學到的。
這兩種統治方法,都在華夏的悠悠歷史中出現過,也各自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發揮過自己的作用。
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句話,無規矩不成方圓。
人們常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句話里面,把兩種統治方式,其實都帶上了。而且潛臺詞也還是承認了規矩,也就是法治優于人治,意思就是,通融通融嘛,我們也知道壞了規矩。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人治沒能比過法治,先天的弊端在于統治者的不確定性。
可萬一統治者是永生的呢?
那情況一下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子君就是這種情況啊!
如果整個世界變為一片鬼域,然后他自己又永生不死,一切都以他的意志為主導,人治,瞬間就會壓過法治。
至少從現在了解到的情報來看,子君可不是一個喜歡給自己畫條條框框的人。
或者說,在他的統治下,人治和法治結合起來,對別人,法治,對自己或者自己想干涉的事情,人治。
想通了這一點,嬴瑩似乎有點兒理解子君的想法。
但隨即,她又再次陷入了困惑。
就算她猜測無誤,也對現在的局勢毫無幫助……
那換一個人來想,有苦帝,也就是三皇子。
至少這還是個人,而且年齡不大,不像長端帝和師傅那樣老奸巨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