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提琴組突然變化,因為大提琴組加入了他們,然后第二小提琴組被無情淹沒,中提琴和低音提琴見風使舵,看住了局勢,紛紛加入投靠進第一小提琴的懷抱。
三十小節處,全體弦樂齊頭并進,雖然有四個聲部各不相同,但是感情色彩卻是統一的,似乎大家團結一致,擰成了一股繩。
弦樂推進了一陣后,逐漸平緩了一下,然后猛然間,定音鼓突然登場,緊接著又是銅管紛紛不甘寂寞。
樂團全體和指揮在這里做得很好,顯然完全領會了作曲家的意圖,講究的聲部平衡和聲部之間的聲響變化,讓整個樂曲恰到好處的由之前的厚重不急不緩地推高到一個勢不可擋的音樂形象。
但是全體樂團合力所表現出的這種勢不可擋并不尖銳,沒有攻擊性,依然基本之前的那種厚重,甚至有一絲溫和。
在弦樂溫和而堅決的推進中,管樂的變化又給人一種不停上升的趨勢
這才開場一分鐘多一點,似乎全曲的高潮就要來了。難道是楊景行習慣了流行樂那一套,上來就先把副歌唱了
還好,那種推進又漸行漸遠了,給人的感覺是并沒有消失,只是隨著滾滾紅塵前進到遠方了,依然是不可阻擋的。
總譜子上分析,第一樂章近兩分鐘的引子這才結束,接下來才是奏鳴曲的呈示部,連立新也換了肢體語言,不再那么勢不可擋,變得溫和起來。
全體樂團暫歇一秒后,長笛暫時當了一會場上主角,輕快悠揚地響起,短短兩個小節,能讓人瞬間響起“旋律暴發戶”這個稱號,而隨后跟上的弦樂還重復賣弄,還是前面的伎倆,用舒緩的旋律鋪呈開一片壯麗,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做文章。
整個第一樂章,音樂形象和姿態變化并不很復雜,壯麗和宏大是基礎,壯麗之上有涓涓細流、也有短暫的激動人心、會有燦爛、偶爾似乎也會掙扎墮落,但是主基調始終沒丟。
鋼琴是一直閑在那,一直到了再現部的連接段才有了點出手機會,把一個主題間斷重復了四次之多,作用就是把弦樂的一段副部主題變奏分隔開,逐漸推上一個新高度,徹底的配角,給別人做嫁衣。
總的來看,楊景行的這個第一樂章就是好聽,尤其是尾聲,更是把旋律賣弄得肆無忌憚,管樂和弦樂兩條線一片其樂融融蓬勃向上,似乎前景一片美好,結束了還給人無限遐想。
但是除了好聽,這個第一樂章似乎并沒有很多特別之處。是,作曲者是表現出了足夠的音樂才思,顯得十分富有,在這個夸張的年代也能勉強冠以天才稱號。但是這樣的東西好像并沒啥思想性和內涵,創新更談不上多少,還不會讓在場的大小音樂家都多么驚為天人難以置信,更不至于讓丁桑鵬這些人如此推崇備至,多少有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當然,普通聽眾肯定是喜歡得不得了。
第一樂章結束,短暫的間歇中,音樂廳里依然安靜,樓上樓下都保持狀態,有的稍微活動一下肩膀脖子,有的悄悄和身邊人說幾個字,不過還沒人不耐煩。當然,給面子表現出驚喜和滿意的也很多。
幾秒鐘間隔,第二樂章開始。
一章搞不完,容一天。,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