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行程對于沙正陽來說乏善可陳。
前世中他也曾經來過多次這邊,而且幾乎是每隔幾年都會來這邊感受一番,有時候是出差,有時候是學習考察,有時候干脆就是旅游了。
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的南粵比起內陸地區的差距實在太大了,先行一步帶來的優勢不僅僅是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上的,理念觀念乃至形成的精神風氣和突破創新意識才是關鍵,這一點沙正陽尤為清楚。
可自己清楚沒有意義,要讓這些宛州干部們都充分意識到,并逐漸接受這種觀念才是最重要的。
可喜的是林春鳴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而這一趟的學習考察之旅,同樣也讓馮士章、唐華、明永昌、錢正等人感受頗深。
沙正陽當然不吝于要把這種理念意識的滲透作用發揮到極致,每到一處,他都要主動要求當地的干部介紹一下他們是如何進行招商引資,如果在細節上為投資商考慮,以及他們后續是如何做好服務保障,以至于來吸引回頭客的。
與此同時,沙正陽也還要求地方干部要為宛州代表團們選擇一些中小型企業來參觀學習,尤其是要主動與這些企業主們進行座談和溝通,沙正陽甚至專門設計了一份調查表,內容并不復雜,但很豐富。
調查內容分為幾類,企業類型,規模,上下游產業鏈的需求;為什么會選擇在所處區域投資建廠,對本地哪些方面條件最贊許,哪些方面最不滿意,有無擴大再生產的意愿,制約擴大再生產的原因有哪些。
最重要的一類更為精細,有無到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意愿,如果有,有什么最基本的要求條件,到內陸地區投資,最擔心那些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在這一欄上沙正陽特別列出了許多選擇項,只需要這些企業主和管理層們簡單的畫勾打叉就行了,最后才是,如果要到內陸建廠,有什么好的建議。
沙正陽在出行之前,專門要求各區縣的書記縣長們以及各局行的一把手們都印制了名片,同時市委政研室也還專門對每個區縣的基本情況概要制作了一份彩印宣傳單,然后連帶著書記縣長的名片一道,送給這些中小企業的業主們和管理層們。
沙正陽從未輕忽這些管理層人員,因為他很清楚,這些管理層在未來幾年里才有可能是創業建廠的主力。
當這些人在這些企業里工作了多年,對上下游產業鏈情況了如指掌,對銷售渠道爛熟于胸,甚至對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也滿懷信心時,那么他未來很大可能就會自己創業。
而如果宛州能夠為其提供一個相對滿意的創業環境,同時還能避開本地激烈的競爭,開辟新的市場,何樂而不為呢
在沙正陽看來,這些才是南粵發展起來的厚實動力,沒有這一連串后續的保障,任何一地的發展都是曇花一現,難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