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這才是真的膨脹了,你們東峽就天生該當第一,真陽奪了第一就是大逆不道了”沙正陽冷笑道:“自己不好生反省自身在發展思路上的問題,卻還怨天尤人八十年代宛陽又何曾把你們東峽打上眼那被你們東峽力壓一頭之后,宛陽干部不都得要尋死覓活”
沙正陽的話犀利無比,讓牙尖嘴利的曲曉偉也為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宛州八十年代還是地區的時候,其經濟中心自然是那個時候的宛城縣。
后來宛州撤地建市,宛城縣一分為二成為宛陽區和龍陵區,但龍陵區基本上是郊區,經濟體量可以忽略不計,宛陽區仍然是全市第一。
但那個時候東峽醫藥產業已經開始爆發式增長,終于建市第三年就完成了逆襲超越了宛陽,然后就一路領先,一直到96年,連續保持了六年的全市第一,早就把宛陽甩在了身后。
沙正陽認為東峽的問題不是鄭國忠這一屆的問題,而是東峽上一屆甚至上兩屆縣委班子的問題。
魏東平擔任縣委i書記那一屆實際上就已經埋下了隱憂,過于單一的經濟,隨著其他區縣開始你追我趕時,東峽靠著原有底蘊似乎還看不出來,但是在王士渠擔任縣委i書記時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
如果王士渠時代能夠及時反思謀劃思路,或許還能延緩一下,但是沙正陽相信真陽在自己的執掌下,一樣可以超越東峽,但王士渠仍然傾向于在醫藥產業上做大文章。
應該說重視醫藥產業,在細化深挖醫藥產業這個思路上也沒錯,如果東峽是漢都某個區,那么這個思路就是非常正確的。
但是擺在東峽,就值得商榷了。
你再重視,再挖掘,在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上的短板卻無法彌補,或者說這不是你靠財政扶持或者資本堆砌就能一下子解決的。
漢川醫大不可能搬到你東峽來,漢都中醫學院也不可能搬到你東峽來,這些學校的研究人員實驗人員短期來你這里駐留搞研究可以,但是人家也有老婆兒女一家人,人家也要考慮自己的家庭生活,不可能長期在這里生活。
所以這注定了你東峽不太可能發展成為研發基地,而只能是生產基地,這就限制了你東峽醫藥產業的發展潛力,這種情形下,擁有較為厚實財政底蘊的東峽縣該如何決策
在沙正陽看來,政策適度向醫藥產業傾斜是必要的,但是有厚實的財政儲備,那么就不應當如此保守,而應該大膽的尋找和培育另外一到兩個支柱產業,這才是東峽想要追趕和奪回全市第一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