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是重頭,同時要以國企改革帶動整個全社會的改革開放,但國企改革有很多難題,一旦處理不好,甚至可能給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帶來不利影響。
如何平衡發展和穩定,相當考驗具體操作者的領導藝術,同時這也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在摸索中總結經驗。
沙正陽很大膽的先走出了這一步,相當有膽魄,光是這個勇氣就讓人佩服,在高層都尚未有明確的路徑指向出來時,這樣率先探索是要承擔巨大風險的,但是同樣這也很容易贏得高層視線聚焦。
沙正陽很年輕,這大概就是他的一大底氣,哪怕在過程中真的出了一些什么問題,那也沒什么,他有年齡優勢可以彌補回來,而換了其他人,恐怕就要三思了。
越是琢磨,李銘就越是不甘,當背景墻難以讓人忍受,自己必須要做點兒什么。
當然他很清楚現在的這種情形下,自己不可能去逆勢而動,尤其是在改革這桿大旗下這盤大棋里,自己只能順勢而為,不代表在煤炭行業走勢,而是指國企改革,自己應當有所為。
放下手中的《半月談》,李銘把身體仰靠在椅子里,微微揚起頭思考,雖然在有些觀點上還是有一些不一致,但是自己還是不應該放棄這個陣地,作為常務副省i長,國企改革這是重頭戲,自己沒有理由忽略。
想到這里,他拿起案桌上的電話,撥了一個電話:“老章,你讓辦公廳準備一下,下一周我打算抽兩天時間調研一下省屬國企,尤其是大型骨干國企,你們先擬個方案出來,嗯,確定一下調研的目標,然后拿給我看看,……”
“不要帶指向性,骨干企業,主要是為下一階段中央相關政策精神出來之后,我們省里該如何打算,是不是可以考慮未雨綢繆,先做一些準備工作嘛,嗯,一些先行的摸索探索可以讓省政府政研室先搞起來嘛,對,不要等待觀望,政策研究室你該走到前面嘛,……”
放下電話,李銘心情又有些不好。
辦公廳和政研室這幫人還是太懈怠了,敏感度太低了,很多工作都還要自己來手把手的安排布置,缺乏主觀能動性,更缺乏一些政治敏銳性。
都說要等待十五大召開,可是難道說十五大沒開之前就感受不到一些政策風向嗎簡直是笑話。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有些部門還是需要經常交流調整,否則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惰性慣性和懈怠情緒,也該是有些新鮮血液進來才能有利于工作的推動。
李銘默默的思考著。
沙正陽也在第一時間就看到了《半月談》的那篇文章。
他等待這篇文章已經很久了。
褚玉林和王凡和他一直在電話聯系著,但是上《半月談》時間需要編輯部來定,不是他們倆能決定的,所以只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