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該熬制了,這一步一也馬虎不得,稍有不慎,前功盡棄。
楊承志坐在屋中,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大約半個來時,楊承志把藥爐從空間水中取出,里外仔細的擦了幾遍,直到藥爐上沒有一絲水跡。
他把藥爐放到電熱器上,插上電源,由于從沒煉制過丹藥,楊承志特意讓左耀祖準備了一只耐高溫的電子溫度計。
把電子溫度計連接在藥爐特質的接口,楊承志往藥爐中添加了一些空間水,空間水約莫占了整個藥爐空間的三分之一。
古人煉丹單靠眼力經驗,楊承志菜鳥一個,火候掌握不了,經驗一沒有,他才想到了用溫度計來掌握火候。
他專門研究過青囊經中煉制藥丸所需的各種火候,又上網查閱了一下,古代和現代溫度火候對比表,研究了一段時間,也做過幾次實驗,他對古代所的火候通過溫度計大致也掌握。
加好空間水,楊承志把三十九種藥材粉末,放到伸手就能探著的地方,靜靜的坐在藥爐前觀察藥爐中水溫的變化。
每當空間水溫到了一個溫度,楊承志快速的拆一種在這個溫度需要放進去的藥末,升溫、降溫,足足一個多時,楊承志才把三十九種藥材全部放進藥爐。
蓋上藥爐的蓋子,從上面孔伸進一根特質的棒,楊承志不停的攪拌藥爐中藥物,等到藥香從孔中散逸出來。
楊承志知道,快成功了,他把電熱器的溫度加到最高。就見藥爐蓋子的三個孔都冒著夾帶藥香的白氣,等冒出的白氣稍有減少,他立馬關掉電源。
片刻的功夫,藥爐就完全冷卻,這是是楊承志讓大舅左耀祖,找特殊材料煉制藥爐的原因,。這種材料最大的好處就是升溫快,冷卻也快。
揭開蓋子放到一邊的桌子上,楊承志看到藥爐的底部鋪了一層暗紅色的藥泥,他知道這爐藥煉制成功了。
用鏟子把藥爐中的藥泥心的鏟倒一個準備好的玻璃器皿中,他把藥爐清洗干凈,放到一邊。
楊承志從空間中取出一瓶猴兒酒,把猴兒酒和蜂蜜調制成糊糊狀,倒進盛放藥泥的玻璃器皿中攪拌起來。
等到藥泥散發出一股清香的時候,楊承志停止攪拌,這時候的藥泥呈淡紅色,散發著陣陣藥香。
楊承志把手洗干凈,開始把這些藥泥搓成龍眼大的藥丸,半個時,藥泥變成了十八顆大均勻的藥丸,把藥丸放到烘干機上稍稍讓藥丸表皮變硬,楊承志心的把藥丸捏起,放進一個準備好的玉瓶中。
其實煉制藥丸最好的方法是讓藥丸自然晾干,這樣才能保持藥效,因為下午要用藥,所以楊承志才想到用烘干機稍稍烘干一下。
楊承志把手洗干凈,揉了揉發紅的雙眼,看看桌子上的玉瓶,心道藥丸成功了,就看下午針灸的功效了,希望五行金針能帶來驚喜。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