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從挖起土坑邊的土堆上撿起一個秧苗遞給村民,村民看了看秧苗道。“小兄弟,你挖的這不是土豆,這個是我們種下的土豆缺苗,補種下去不抽絲的菜豆”。
這個倔強的青年追問道,“既然是菜豆怎么不接豆角,你可別糊弄我,我認識豆角”。
主持體驗農活的村民冷汗直冒,心道上午怎么沒遇到這個哥們,你認識豆角不等于認識豆苗吧。
不過他也不能說出這樣的話,人家過來是為了體驗農家生活,不認識才問你,認識的話人家又何必問你。
“這種菜豆是一種早熟的菜豆,前些天這種菜豆就都采摘了,只剩下秧苗了,你們看菜豆的外形雖然和土豆苗的外形相似,但菜豆苗葉子比較分散,而土豆苗則不是,他的葉子比較集中,好似西瓜葉子那樣,只不過沒有西瓜葉子大”。
旁邊又有游客像個好奇寶寶一樣,問道,“那西瓜葉子是什么樣的”。
村民不由的氣結,自己只是打個比方,這些人倒好,都變成十萬個為什么了,要是自己說西瓜葉子像破舊的竹扇,他們必定會問竹扇是什么樣子吧。
他不在解釋西瓜葉子什么樣,而是把土豆苗和菜豆苗放到一起,一邊比較一邊解釋,游客們不住的點頭答應,似乎認識了土豆苗和菜豆苗的區別。
五六分鐘后,游客們舉著耙子開始挨個挖剛才村民所說的土豆苗那樣的作物,那位哥們,拿著兩種秧苗,不住的比較,嘴里還神神叨叨的不知道說些什么。
比較了二三分鐘,青年大叫一聲,“我終于認識菜豆和土豆了”,看樣子他完全明白了村民所說的土豆與菜豆的區別。
拿起放在地上的耙子,加入挖土豆的人群,開始賣力的挖土豆,等挖出幾個土豆后,高興的拿起挖出的土豆大喊大叫,還讓旁邊的游客替他拍照留念。
可過了五六分鐘后,這個青年又叫道,“大哥這土豆苗下面怎么沒有土豆,這可不是菜豆,我認識菜豆苗了”。
旁邊一起挖土豆的游客,放下手中的耙子,看了看他手中的秧苗,也覺得無語了,這剛才還說認識土豆苗了這會怎么又開始挖菜豆了。
“兄弟,你手里的還是菜豆苗,這菜豆苗長的比地頭那幾棵菜豆苗要粗壯,”說完話,擦了把額頭不知道是冷汗還是受累出的汗水,繼續舉起農具挖土豆。
青年扔掉手中的菜豆苗,嘟囔道,“我還就不相信了,我分不清土豆苗與菜豆苗,要分不清的話,我今天還就不回去了”。
旁邊的游客聽他說話,也沒有達成,心里不由的想到,這都半個小時了也沒見你分清,今天晚上沒準你還真的要住在地里了,到時候自己燒土豆吃吧。
這個游客想到燒土豆,忽然有了一個想法,他招手叫過陪他們過來的村民。在村民耳邊低低的說了幾句。
村民點點頭,朝不遠處站在田埂上看人們勞作的楊承志走去,走到楊承志跟前,村民說道“承志,剛才那個游客問我,咱們是不能能把他們挖好的土豆燒一下,他們想吃咱們地道的燒土豆”。
楊承志心道,自己怎么沒想到這一點,他點頭和村民說了一些話,村民轉身返回村里不知道準備什么去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