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向平自然沒有不應的。穿著整齊,收拾的利利索索,在第二章蜀山堪堪發行前,站在了新周刊辦公大樓里。
許城陽也沒有搞得多正式,只是引著溫知秋依次見了見正好在雜志里的幾位一級作家,其中大多年齡在四五十歲,初初三十的溫知秋往人面前一站,自然是新的不能再新的新人小輩。
哪怕溫知秋已經有了幾本成名作,哪怕他正在連載的這本引起了轟動。
溫向平自然恭敬有禮,虛心以待。
就比如面前這位五十余歲,胡須半尺的老先生,最近這刊刊本里的白水豆腐便是出自他手。
這兩年溫向平也是期期新周刊必看,對其中一些大家自然是不甚敬佩,眼前這位自然是其中之一。
白水豆腐看似是寫了作者在冬日寒涼時,在樓下買了一塊豆腐自己煮著吃,實則表現了作者于世于時于人的種種看法,筆鋒看似溫和雋永,實則犀利不已。沒有點水平的人只怕看完全文也只是不知其所以然。
溫向平拜讀之后受益匪淺,也因此記住了這位老先生,自然恭恭敬敬喚一聲“前輩”。
幾位大家見溫知秋進退有禮,不驕不躁,加之有幾本不錯的作品,心中對他的好感自然不少。
在見過了雜志里幾位重量級作家之后,溫知秋就被責編羅家和接過手去,好好商談一下蜀山排版的問題。
“我給你找了個雜志里數得著的畫家,專門給蜀山畫插畫,你看看有什么要改動的。”
羅家和掏出兩張畫稿,放在溫向平面前。
只見其中絕大多部分都只有黑白二色,偶有幾處帶些彩色,占的區域也是零零星星,但卻頗有些畫龍點睛的意味。
除去彩刊成本太大的原因,文字為主插畫為輔也是新周刊著力強調的重點。
畢竟是雜志,不是畫刊。斑駁的色彩反而會分心讀者在作品上的注意力。
一看紙上線條勾勒,就知道畫手是下了大功夫的,溫向平自然也仔仔細細的瞧了每一張。
說實話,新周刊數得著的畫家真不是蓋的。人物有人物的細致,就如陸川柏眉眼間的悲天憫人和急厲交融的恰到好處,一瞧就是個斬妖除魔的世外人。場景有場景的生動,就如陸云二人被困尸鎮,面對尸人面不改色,一見就滿心揪起。
不僅比溫向平之前畫的衛華水平高出了不少,一瞧便知是有認真讀過蜀山才下筆的。
溫向平嘖嘖稱奇,自是沒有不滿。
“你估摸著,蜀山大概有多少章”
羅家和小心的收好畫稿,等著拿去刊印。
溫向平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