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年來,周圍一個個雜志都在進步,紅星這幾年卻沒有什么進益,相比之下自然是在走下坡路。而楊賀曾滿懷信心的“小某某”計劃雖然讓紅星紅火了一陣,卻并沒有持續多久,更不用提像大惠山一樣引起熱潮,大肆增加銷售量。
反而是羅溫二人跳槽去的新周刊蒸蒸日上,如今就連沽市關注也能和紅星平分秋色,楊賀怎能不惱火。
而銷聲匿跡兩年的溫知秋又在這個當口復出,第一篇作品就引發大爆,而這篇作品居然是曾經被他駁回去的蜀山楊賀第一眼看見的時候只覺眼熟,后來想起曾在羅家和手中得見,再去看時幾乎目眥欲裂。
好不容易能平復下心情來,想出個法子蹭蹭熱度,提升紅星的知名度,新周刊卻置之不理,仿若根本沒瞧見他的“小溫知秋”一般,直把楊賀氣的要嘔一口血。
楊賀調整了幾天,正待再試一把起死回生的法子,卻通通被上面壓了下去。還不待楊賀去質問一下,就發現劉組長已經頂替了他的位置,坐在了他的辦公室里。
“老楊啊,這兩年雜志怎么樣你也都看得見,還是讓更有能力的年輕人來做吧。”
言下之意,就是你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吧。
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做了二三十年的雜志將他說丟就丟,一手扶持上來的劉組長還搶了自己的位子。
楊賀這回是真的嘔了一口血出來。
雖然及時止損,將無用的楊賀換了下去,可新官上任的劉組長顯而易見也沒有什么通天的本領能逆轉時局,將紅星重新扶回高位。
時代在開放,雜志報刊都在致力于與時代接軌,不斷創新,楊主編在位時卻著相于模仿競爭,早已失了先機,劉組長如今能做的也不過是鞭策編輯作家盡快跟上時代步伐罷了。想要一力降十會,重新站在行業內的前列
如果溫向平能回來就好了。
劉組長摸著下巴琢磨著。
可瞅瞅自家雜志的士氣低迷,再看看新周刊的一片大好形勢――
劉組長長嘆一口氣。
還是另想別招好了。
蜀山更新到龍屏以身殉劍時,無數讀者捧著書淚如雨下泣不成聲,如雪花般的信件紛紛飛到新周刊祈求溫知秋再給龍屏一條生路。再加上殺破狼的一曲,溫知秋和蜀山幾乎被掛在每個人的口頭。只在沽市,走出五步遠,就能聽見路人或惋惜或凜然的談論。
正當時,狄導導演的大惠山也來加了一把火。
狄導是國內抗日劇的典型代表導演,迄今為止拍過的片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在觀眾和圈內都積累了人脈的深厚的基礎。
然而近些年,港省的歌手演員堪稱人才輩出,群英薈萃,向大陸滲透過來的歌曲影視也有不少可圈可點。相比之下,以革命劇為主流的大陸在這方面市場就要吃虧些。
有些導演心思活泛,早兩年就琢磨著轉了型,學著港省做了起來。偏狄導性子拗,非要拍一部勝的過情情愛愛港劇的電視。在拍這部新劇之前,他已經沉寂了一年有余。
自從看見了大惠山,狄導心思就火熱起來。配了一流的編劇,每一個角色都下了最高標準去挑選,每一鏡都要打磨到最滿意才肯過。
每一幀場景都是狄導帶著到處跑拍出來的,實在沒有現景,狄導就自己搭了一個出來,不可謂不煞費苦心。
最重要的是,完全尊重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