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的比賽一直持續到第二天。
三十個小時過后,阿宅終于得到指示,可以從房間里出去了。
十個武器者上交完整的鑒定書,再由舉辦方依照鑒定書檢測,確認無誤后與挑戰者答卷對照,得出下一輪的晉級名額。
有鑒定書依照復檢和初始檢測完全是兩個難度,武器者對他們的寶物有信心,沒有傻到在鑒定書上做什么手腳,復檢很順利。
直到檢測人員遇到到第十把武器。
他們一度陷入和挑戰者一樣的迷局中。
一小時,兩小時四小時,五小時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相對于帶鑒定書的檢測,這次花的時間太久了。
“第十把武器的檢測還沒好嗎”外頭有人來催。
檢測人員額頭冒汗,咬牙道“很快就好了,再等等。”
他們不想承認
他們竟然連帶鑒定書的武器都無法確認。
幾個檢測人員也從業幾十年,可從來沒聽說過什么導向紋路,可阿宅給他們的鑒定書上明明白白寫著“導向紋路”四個字。
一個從未見過的名詞,要檢測人員如何做出判斷
他們暗搓搓地按初始鑒定的方法尋找答案,但它難倒了三十個經驗豐富的鑒定師,又豈會讓幾個檢測人員輕易降服。
最后他們絕望地發現,如果要理解阿宅鑒定書里說的事,必須從頭推導“導向紋路”才行。
他們是檢測員,不是改造師
檢測員終于意識到現在不是他們逞能的時候了,再給他們幾年的時間,都不一定能解決這件難搞的武器。
他們放下檢測,撥打通訊。
“前九件武器的鑒定做好了,鑒定書正確,可以使用至于第十件武器的檢測,很抱歉我們無能為力,你們去請教武器者吧。”
其實他們更想把鑒定書拍在比賽方臉上,大聲喊“你們自己試試啊“。
如果是完整可用的武器,檢測起來沒那么難,只要測定它的功能就好了,而阿宅的武器,準確意義上來說是一件改造失敗的殘兵。
殘兵也有殘兵的檢測方法,關鍵在于猜測。
猜測需要依據,一件全新突破的武器是最難鑒定的,以往的經驗都無法起作用,一個“導向紋路”已經給檢測增加了重重阻礙。
鑒定的三個等級測定、猜測,接下來還有第三級最模糊的標準,是制造者意圖推測。
制造者意圖推測,很模糊的做法,幾乎不能算鑒定了,但對一些實在無法檢測的武器,也可以勉強給出這種不確定很強的鑒定書。
阿宅玩鬧般的做法卻把最后一條路堵死了。
檢測人員無法理解,制作出這件武器的人到底是想要干什么。
所有接觸過這件新型武器的鑒定人員,他們的判斷都出現了偏差,原因在于一個固有觀念。
改造武器是極其困難的事。
改造方向一定是有用的才對。
就這么一個簡單的思維偏差,讓他們連最模糊的鑒定都完不成。
檢測人員一個通訊,撂下擔子不干了,將難題扔給比賽舉辦方。
冒虛汗的人變成了比賽負責人,他也主持過不少鑒定賽了,第一次遇到檢測人員說完全無法鑒定的情況。
他們查閱了三十張慘不忍睹的鑒定書,不得已宣告第十組無人通過。
第三輪比賽,一百名參賽者一下子只剩下三十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