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問鼎省府還有半個月時間,馬上就過年了。
省里的會議明顯增多,象張一凡這樣級別的領導,開完大會開小會。把上面的精神傳達落實下去。
而且年終的總結,雖然每年總是一樣,但張一凡卻是第一次坐在這個位置,得從這個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官場上的事情,大都是大同小異,只是管的區域不一樣而已。
有人說干部就象磚頭,哪里需要哪里搬。今天分管著工業,明天說不定就管著農業,教育口了,也有可能讓你去管公安、司法,或人事等等。
張一凡當過鎮長,副縣長,縣長,市長和市委書記,他對整個流程和運作模式,張一凡早熟能生巧。就象當年老總理說的,關鍵在于看問題的角度。
不管坐在哪個位置,考慮的永遠都是二個問題,民生與發展。
張一凡正是在逐步完善和領悟,盡可能地將自己提升到另一個高度。當然,老總理說的話,自然是針對那些有實力的干部,手握重權之人。對于那種蒼海一粟的小小公務員,這個話題就顯得太空洞了,毫不實際。
這天開完會,他見到了烏逸龍,兩人在辦公室里聊了會。
張一凡雖然離開永林,他依然心系永林的經濟發展,跟烏逸龍聊的是,關于永林以后經濟的發展方向該如何定位。
烏逸龍跟張一凡請示這個問題,說明了他的態度,也有種暗示的成分。他要讓張一凡放心,永林交在自己手里,將會慢慢好起來,他會根據張一凡當初的協議,將永林打理好。
在張一凡看來,現在的烏逸龍少了一股斗志和銳氣,也許是他現在已經沒有對手,所以看起來的感覺跟以前隱隱有些不同。
兩人正喝著茶,紀委林書記的秘書來了,請烏市委書記去紀委談談。
林東海突然向烏逸龍發出邀請,烏逸龍當時就看著張一凡,那眼神中似乎有些不滿。剛剛還談得好好的,這里就把自己賣了
烏逸龍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永林要出事了。
或許,他此刻更加認為,張一凡之所以留自己下來談這么久,會不會是緩兵之計
這一切,沒法去證實了,也不容他去證實,林東海的秘書,便將他請到了省紀委辦公室。紀委歷來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地方,大多數人進了紀委,一般是有去無回。
從省政府大樓到省紀委大樓,需要坐二十分鐘的車程,烏逸龍在車上,想了很多。到底是東窗事發,還是其他人惹事了烏逸龍并不能肯定。不過,這對他來說,不管是哪種現象,都是一種不詳的兆頭。
到了省紀委辦公室,林東海出現在他的視野里,看對方的神態和表情,烏逸龍突然意識到,自己多心了,至少這次應該不是沖著自己來的。
因為林東海還是客氣,沒有跟他打官腔,也沒有拿大帽子壓人。
在林東海的辦公室里,他終于明白了這次談話的目的,對方拿出一封檢舉信。這信是舉報錢程的,烏逸龍拿著信看了看,發現信里的內容寫得很真切,有根有據。
檢舉的人對錢程的生活方式都寫得十分詳細,這就說明,此人絕對與錢程關系匪淺。在烏逸龍打造的永林集團中,錢程屬于他旗下一得力干將。錢程出事,意味著有人將威脅到整個集團。
省紀委的意思當然很明顯,只要有問題,當然要查。林東海說,我們收到關于錢程違紀的檢查信,已經不是一次二次了。而且我們現在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錢程這個人有問題。
烏逸龍當然知道林東海的辦事風格,沒有把握的事,紀委是不會驚動自己的。既然大勢已經去,他也自知回天無力。烏逸龍就道“永林市委,絕對支持省紀委的工作,既然如此,那就對錢程同志馬上雙規。”
林東海說,“我正有這個意思。”當然,要動錢程,自然得知會一下烏逸龍,省紀委是不會這樣大帽子壓人的。下面的人犯了事,市委書記有一定的責任,他也有義務配合省紀委,對這些犯了錯誤的同志,進行教育,批評,甚至做出相應的處理。
現在是四點整,林東海宣布由省紀委的同志,陪同烏逸龍一起回永林,立刻對永林市財政局錢程同志做出雙規處理。
沒有人比烏逸龍能更清楚,這次錢程事發將引起的后果。永林集團背后的真相,錢程可是集團里重要的骨干。這一路上,烏逸龍在心里做著激勵的思想斗爭。
是王佐斷臂,還是暗渡陳倉做為此次事件的知情人,他必需在趕回永林之前有個決定。
他的車子走在最前面,后面跟著兩輛紀委的車,從省城出發,一般情況下車程為二小時左右。烏逸龍坐在后面,一個勁地抽煙。
司機也感覺到他內心激勵地掙扎,他跟了烏逸龍很多年了,對領導的每一個動作和眼神,都十分熟悉。透過后視鏡里,他看到的是烏逸龍那一成不變的嚴肅的臉,只不過此刻,他的臉更黑,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