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頂上張燈結彩,熱鬧非凡,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慶的愉悅,今日明教之中有一件大事,教主的公子與教中圣女大婚,武林中各路舉足輕重的英雄好漢都來共同慶賀,六大派的掌門人也紛紛而來。
張翠山雖然他早年娶妻生子,后半生卻一直忙著把武當發揚光大,他在一片不贊同之聲中,隨著他的師傅張真人出家為道,越來越仙風道骨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多年不見,殷素素卻沒怎么變,依舊是記憶中的容顏,一身白衣上繡著圣火,美得出塵。
殷素素招呼前來恭賀的眾人,也沒來得及和張翠山多說一句,朝中的各位文武百官又相繼而來,連新皇朱元璋也親自到了。
朝廷官員剛要給皇上行禮,朱元璋說道“各位免禮,今日只論明教兄弟之情,不論君臣之禮。”
殷素素說道,“不過是犬子和小徒芷若的婚事,怎能勞陛下親自前來。”
朱元璋說道“教主公子大婚,屬下我理應前來”明教中人將人請到圣火廳分賓主坐下。
殷素素說“我第一次遇見陛下,是見你整治那地主的豪奴,見識了你的手段方法,就知道你并非池中之物。”
朱元璋也回憶起那時的事,感嘆道“剛開始要去從軍打仗殺韃子,只不過是希望能混一口飯吃0罷了同時也想讓天下的老百姓都不至于餓肚子,都有飽飯吃。”
殷素素欣慰的說道“陛下已經是九五之尊,仍能不忘初心,是百姓黎民之福。”
當初定下的規矩,明教各路的起義軍要互相呼應,不可自相殘殺,由明教的總壇作為監督執法,約束各分部的軍隊首領。
可是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教的軍隊把蒙古人趕回了草原,剩下的就是各自為政的內戰,中原大地上大部份是明教出身的軍閥。雖然有明教總壇的存在,已經避免了很多生靈涂炭之事。自相殘殺還是在所難免。
朱元璋說道“教主放心,我若是不顧及百姓只管自己驕奢淫逸,以后總壇自可對我監督執法,用教規嚴懲。”
殷素素笑道“以后恐怕就只能靠陛下自行約束了,大明朝已建立,以后治國之事自然有陛下操心,總壇的使命已經完成,再不會干預朝中和陛下的事了”
朱元璋驚呼道“教主何出此言,咱們立國之初不就說好了嗎,總壇依然像征戰之時,負有監督國君和朝政的責任。”
殷素素說道“我心意已決,今日之后所有明教之人都會撤出,陛下是大可放開手腳,只要陛下能時時想起今日所說的憐惜蒼生的初心,就是百姓之福了。”
凡事都物極必反,她相信朱元璋開始時是心甘情愿被明教總壇管束的,但是作為一個國君,人心思變,保不齊日后皇帝覺得受到的制約太多,就是總壇要遭遇滅頂之災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