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幾十年來割據一方,早已經習慣現在的地位,既不愿意讓朝廷撤藩失去現在土皇帝的身份,也不愿意和朝廷興兵打仗,只想保持穩定的局面安享富貴,這樣是最好的。但是吳三桂明顯比他們的兵馬足野心大,他們如果能繼續安穩的做藩王,也不見得愿意去和朝廷作對。所以話語之中對吳三桂也有一些防備。
吳三桂笑道“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各位可以想想,何以見得咱們到京城之后,這京城撤藩的言論就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了撤藩這么大的事情,要不是皇上散布的謠言,誰還敢有這么大膽子”
耿精忠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說“皇上看起來仁厚老實,竟會有如此心計”
吳三桂運籌帷幄地說道“本王雖然未見過皇上,但是觀其行聽其言,皇上真是深藏不露啊”
吳應雄常年在京城為官,對于之前康熙能夠雷厲風行的減除鰲拜及其黨羽,收復朝堂重掌大權,也是深有感嘆,他說道“當今皇上雖然年輕,不過他深明帝王之道,古今罕見。”
另外二王一想,果然是如此,覺得他們父子并沒有危言聳聽,于是問道“那以平西王之見,我們日后應當如何呢”
“是啊,該如何呢”
吳三桂目光銳利地說道“康熙很有謀略,再讓他成長下去,必然是心腹大患。假以時日,朝廷恢復了元氣,他不會放過我們的。我們應該趁他羽翼未豐之前立刻舉弒,為今之計,我們要勤修政務,籠絡蒙古和西藏,練兵養馬,培訓將領,等到時機一成熟,我們就舉兵誓師,一舉可成”
“好,我們就依計行事。”
等到二王走了之后,吳氏父子兩人才說起私密的話題,吳三桂沉著臉說“在康親王府之時,我讓人啟用暗哨,又派人去四處過,但是仍沒有四十二章經的下落。”
原來吳三桂為了得到四十二章,早就花重金在康親王府埋下釘子,可是那個奸細將吳三桂的人引入藏著書的暗隔,卻并沒有發現四十二章經的下落。
當初康熙下旨讓各旗主上交四十二章經,發下的也只是給他們本人的密旨。吳三桂收買的只不過是王府中的一個老仆,他怎么可能會知道經書早就被送入宮里了呢
那些奸細以及后來被收買的人們,都是在京城的吳應雄經手的,所以,這次啟用竟然一無所獲,吳應雄覺得十分慚愧“是兒子無能,請父王發落。”
吳三桂緩和了一些臉色說道“你是我唯一的兒子,我怎么會怪你呢,只是要提醒你,京城里的官兒都是老油條,沒有一個好相與的,你下次再辦事,一定要小心謹慎。”
吳應熊雖然是吳三桂唯一的兒子,但是他在云南早就生了長子,后來才到京城與公主和親,所以云南除了他自己,還有吳氏血脈。
吳三桂說道“無論如何,四十二章經必須找到,康親王府暫時沒有,其他旗主府上也要搜一個遍,那批寶藏十分巨大,對我們至關重要,而且只要切斷韃子的龍脈,以后這萬里河山是我們吳家的囊中之物,就更萬無一失了。”
吳應熊說道“父王放心,孩兒知道。”
不止是吳家父子惦記上了那一批寶藏。
在朝堂之上,各位反對撤藩的大臣將最實際的證明拿出來說事兒,那就是國庫空虛,若是因為撤藩而惹得三藩造反,國家動亂,朝廷卻根本拿不出平亂的糧餉,最多只能支撐一年。
康熙若有所思,想到了四十二章經里面所藏的寶藏,他和建寧的手中有七本經書,若是集齊八本取出里面的寶藏,倒是可以作為軍中糧餉,這樣與三藩對抗才算是有了物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