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想起剛才康熙說的“各人有各人的賬”那句話,更是驚慌不安,忍不住一個哆嗦。這里面不少人的事,都牽連著自己。徐乾學就是受了他明珠的委托,直接插手南闈科考的,取中的前幾名也都是他明珠授意的,這、這可怎么得了啊。
熊賜履硬著頭皮說道“皇上,臣也以為,此事牽涉官員甚多,情形復雜得很,應細細查明,交部議處,依律治罪,才可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這主考官是他熊賜履推薦的,不過那人都是明珠推薦給他的,如果皇上真想著大事化小,斬了兩個主考官以平息江南士子之怒,那這薦人不利的黑鍋就要由他熊賜履來背了。
康熙鐵青著臉,沒有答話,卻走到案前,撿起一個奏折來,掃了一眼,遞給明珠“哼,你現在是領侍衛內大臣,出了這事兒也難辭其咎,你看看這個,這是江南應考士子聯名告狀的奏折。自博學鴻儒科之后,江南心存反志的鴻儒才子們,安分得多了,也沒人敢公開罵街。可是左太興,竟敢公然受賄賣官,敗壞朕的名聲,敗壞朕的千秋大業”
明珠現在是做賊心虛,哪能看得進去,他顫抖著手,接過奏折來,道“請皇上息怒,奴才”卻聽康熙厲聲喝道“念”
“是。是。”明珠叩著頭答應一聲,戰戰兢兢地念了起來。
這是一封揭帖,是江南士子幾百人聯名寫成的。中間詳細開列了一大串名單,詳細的記錄著某個人向某個考官賄賂了多少銀子,中了第幾名。某個人是某大官的侄子,被取中了第幾名不知道他們從哪里得來的消息,竟然每一條都寫的十分詳盡,讓人想裝作置身事外都不行。而且這一條揭帖上面所涉及的官員,全部都指名道姓連官職一律列出,完全不存在模糊的概念。在場有吏部尚書,腦子里裝著各部官員的履歷,直到上面說的一個都不錯。
明珠讀得膽戰心驚,眾大臣聽得七魂出竅,這名單上,有的是他們的門生故吏,有的是他們的至交好友,有的是他們親戚子侄,有的甚至走的就是他們的門路,或者打的是他們的旗號
皇上真個怪罪下來,誰能跑得了啊
明珠讀完了,大殿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大臣們一個個心里發毛。
康熙沉著臉,緩緩地道“你們都聽到了,一個科舉案,牽扯出官員們已經無法無天到何種地步自從大清入關以來,江南那些不服管教的士人們經常說朕是胡擄,夷狄,以及中原陸沉這樣的話來這一次科場案已經激起民憤,產生極其不好的惡劣影響,不嚴辦,不足以堵住天下悠悠眾口,朝廷不拿出點嚴厲手段來,以后怎么立威立法呢所以你們也別怪朕不給你們法外容情。”
朝堂那邊如何風云變幻,建寧沒太去關注,不過就算不去關注也能聽到一些風聲,最近皇上在朝廷上的大動作已經讓朝臣人人自危,所以連園子中都有些人人緊張的意味。
自從康熙開始在暢春園這邊辦公,就把皇子們的功課遷到了暢春園里,清朝規定長到六歲的皇子開始讀書上學之后,就得離開母親住到阿哥所,康熙直接讓未成年的小阿哥們住在園子里,在無逸齋讀書。這樣方便他隨時抽查功課,否則若是將它們都放在宮里,不說別人,不愛學習的十阿哥就能天天逃課。
這天太子進園子來看建寧,他不是一個人來的,身后還帶著個小蘿卜頭,正是剛剛六歲才入學不久的十三阿哥胤祥。
建寧一見小孩兒的樣子不由得問道“怎么了,灰頭土臉的”
太子想到這些不省心的弟弟們的官司,不由得直嘆氣“姑姑,小十三下午不去上課了,我還有事情要處理,能不能讓他在你這兒呆一下午”
建寧說道“自然沒問題,他怎么了好像是受了誰的欺負”皇子鳳孫的,誰敢動一根手指頭
太子說道“還不是老九老十那一群小霸王,哈哈珠子竟然都比兄弟嬌貴,不過我已經教訓過他們了,不打算再到皇阿瑪面前去告狀,也不打算將事情鬧大,但是小十三這樣下午怕是不適合練習騎射課,所以我想把他帶到姑姑這來了,不知道有沒有打擾到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