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白起為先鋒,霍去病、岳飛二人為副先鋒,率領十萬人馬,即刻起,與晉軍叫陣。其余諸將,即刻調兵,將所有能夠用到的兵力匯集一處,作為中軍,時刻準備與敵決戰!”
眾將士聞聲后皆是起身站立作揖道:“遵元帥令!”
他們并不反對那三位后起之秀擔任先鋒,因為都是從前幾天的戰役,得知到了他們打仗的厲害之處,所以,由他們三人擔任先鋒,沖在第一線,也是在情理之中。
晉軍一方。
晉帝得知了魏軍主動發起戰爭一事后,向各方勢力的大臣將軍們故作勃然大怒道:“魏國欺人太甚!三帝會盟在即,居然還敢做出這樣的事情,諸位,我們晉國何時曾受到過這種屈辱?朕建議,向魏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們看看,我晉國可不是什么軟柿子,能夠隨意讓他們拿捏!”
晉帝年至中年,個人氣勢很足,說起話來,都是無形中透著一股霸氣。
其實,魏軍的動作,是想讓他看到的一幕。
只要有戰爭,就能轉移國內的矛盾,為自己爭取時間。
可以這樣說,魏國皇帝的所作所為,他還是很欣賞的,各取所需,這種默契感,可不是誰都擁有啊!
不愧是好賢婿。
然而,趙長青哪里和他有什么默契感,不過就是所作所為,都是切合自己的利益罷了。
晉國大臣畢爭是保皇派,他站在晉國目前的利益考慮,向晉帝作揖道:“啟稟陛下,魏帝年幼,張狂至極,但是其人確實有些本事。我們若是與魏國硬碰硬,怕是我們晉國很難能夠占到什么便宜,所以微臣以為,目前針對魏國,只需要做兩點便可。
其一,議和。此舉并不是真正議和,只要能借此舉,拖延魏國的軍事行動,就算計成。
其二,猛打。要么不打,要么一打,就要將魏國打怕打疼,否則魏國狼子野心,必會與我晉國死磕到底!
只要能夠在三帝會盟之前,將魏軍徹底打敗,那么這個三帝會盟,就將是由我晉國來主導了。”
晉帝一向很仰仗畢爭,雖然他的性格有時候很拗,但是他的腦子好使啊!
所以有的時候,晉帝經常力排眾難,采納畢爭的意見。
這次也不意外。
畢竟一說完之后,就站出來有很多人反對。
說什么的都有。
有人說,三帝會盟在前,不適合與魏國發動大規模的戰役;
有人說,晉國與魏國之間,只是存在著一些誤會而已,只要與魏國將誤會理清就好了。
但是,不管他們怎么說,晉帝是鐵了心的支持畢爭了,他起身向群臣說道:“諸位愛卿,朕思慮良久,決定還是采取畢爭的意見,既然魏國執意要打,總不能弱了我們晉國的氣勢才對。這也是朕執意要在邊疆囤兵的意義。”
眾臣一聽這話,不好反駁了。
主要還是因為,除了北涼地界,當初反對晉帝的大軍都在接二連三的大戰中傷了元氣。
而現在各方勢力論兵力,絕對是大魏皇帝首屈一指。
所以,自然而然的,他現在的話語權則增加不少。
與此同時。
白起等三人在邊關召集軍隊完畢。
再次向晉軍發動了一次小規模的戰役。
這場戰役,雙方互有傷亡,誰也沒占到誰的便宜。
過了兩天,從錦衣衛中獲得情報得知,現如今集結在邊疆的部隊,是晉國最精銳得軍隊,直接隸屬于晉帝管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