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計與賈嶸二人,也都有不同觀點,但是基本上,都是反對將武人地位重新抬起來,反對鼓勵民間百姓棄文習武。
趙淵很認真的在聽四人全部說完。
直到最后,他才緩緩開口道:“你們的顧慮朕明白,你們是怕在發生蕭玄武那樣的事情,認為,執掌中樞大權的官吏,不應該是修士。
但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一件事情?為什么三年之前與妖族一戰,會讓我人族元氣大傷?但是妖族反而越挫越勇?歸根結底,是他們重視武人,重視發展。
出征在外的人,永遠都是武者,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天,需要有人站出來,豁出性命的保家衛國,那也只能是武人。文人不同,文人適合治國安邦,按照朕的意思來說,國分南北二治。
如此一來,當可避免武人位重所引發的一些弊端。”
“何為南北二治?”陸再興不解道。
趙淵語重心長道:“這件事情,朕本來打算晚幾年在進行,但是現在看來,不得不提前了。
所謂南北二治,就是北方重武,南方重文,以長白山脈為界限,但是,北方也要抓文,南方,也要抓武,只是重點不同。
目前,我們大魏,主要的敵人,都來自于北方的妖族,假如有朝一日,能將整個北方,鍛造成和妖族一樣的情勢,那么,即使妖族在揮兵南下,我們也都能抵抗得住。”
四位大臣以及皇帝,在宣政殿待了整整一夜,就是要討論南北二治的觀點。
一旦這樣去實施了,很多的政策,都需要變動。
這無疑是一場改革。
只是,這樣做的問題很大,萬一有朝一日,北方有人謀反作亂,甚至一統了整座北方,那么
光是依靠南方,能夠解決,未來北方可能存在的大敵嗎?
對此,趙淵也給出了一個答案。
那就是,南方雖然重文,不過,九州最為精銳之軍隊,都要駐扎在南方。
經過多年來的政治影響,原來的楚魏兩國,已經比宋國還要富裕了。
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為政治文化中心在南方。
所以,依靠南方的富裕,足以養活北方的絕大多數軍隊。
而北方,只留兩支常駐軍隊。
就是云州軍與燕州軍,合計共六十萬。
其余軍隊,全部入駐南方。
等將來北方戰事一起,大可以從南方調兵過去。
這只是比較簡單的一個解決方式,能不能完美解決未來可能存在的問題,這一點還尚不可知。
不過,在趙淵心里,只憑借這一點,是不行的。
他還有幾個大膽的設想,其中之一,就是加強宗室的影響力。
因為他始終堅信一句話,這座天下,什么都可以重來,唯獨姓趙這一點,不可改變。
又過了五年。
南北二治的想法初步構成。
國家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北方武人層出不窮,力拔山兮氣蓋世者更是不在少數。
南方文壇現如今,可以稱得上是百家爭鳴了。
又過了兩年。
紅豆為趙淵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趙向天。
是一個比較霸氣的名字。
又過了些許年月。
趙淵在昆侖山封禪。
說是封禪,實則是在考量,北方的武人氛圍。
如果還不錯的話,是時候將當年答應叔父的事情承諾了。
也就在這時,世人開始為他摘掉‘暴君’這個帽子,重新給他定義了一下,為‘英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