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韓岡隨意看了看,只覺得這些大詩人能把自家的作品公諸于眾,還是很有些膽量的——無論詩還是字,就算以韓岡本人現在的水準,在里面也都是能排個中上。
“唉……”韓岡瞧著滿墻的墨跡,搖了搖頭。其實還不如直接寫個‘某某到此一游’呢。倒是題在西壁上的那兩首贊李廣的‘將軍夜引弓’‘不叫胡馬渡陰山’,與廟額和墓碑一樣,同樣出自韓琦,這些字卻能算是一流的書法。
自古以來,能流傳千古的,多半是名篇杰作,而那些沒有流傳下來的劣作,實際上肯定是百倍于此。大李、老杜的詩篇留傳到北宋的也不過各自千余首,但詩仙、詩圣一生所作,又豈止千數,萬首也不止啊——想想后世那位臉皮老厚的十全老人,仗著皇帝的身份可是留下了十萬首詩詞!——以李杜的絕頂詩才,也不過十分之一的杰作,何況遠遜于兩位的閑雜人等。任何時代,佳作的比例就像是河里淘金,總是砂石多,真金少。
廟中正殿上點了幾盞長明燈,滿滿地好幾缸香油。為了保佑韓岡能病愈,韓家夫婦也捐了二十斤。不過誰也說不清其中有多少點了燈。韓岡只看殿內昏暗的燈光連殿上的李廣神像都照不分明,再看守廟的老兵【注1】卻是滿面油光,肥頭大耳,心知其中少說也有一半是給這只油耗子給干沒了。
老兵在將軍廟中值守多年,也是韓家的熟人,看到韓岡,忙上來打招呼。其實他早早就看到了韓岡在殿中閑逛,可原本韓岡長得牛高馬大,提起弓來,倒像是軍漢。現在瘦下來,再穿了讓人舉止舒緩的寬袍大袖,反而更多了點文人的逸氣。韓岡形象大變讓他一時沒能認出,直到走得近了,方才瞧清這是韓家的老三。
“是韓家的三秀才罷兩年沒見都快認不出來了。”
“嘖嘖,個頭都趕上你爹了,長得也越發的俊俏。走到街上,不知能引來多少家的小娘子看顧。日后肯定能結下門好親。”
“就是還有些瘦,病還沒大好啊,要多養養。前日聽說你生了病,俺是擔心得不得了。韓大哥和阿李嫂來供香油,俺還多添了兩斤油。”
“聽說這些日子,三秀才你日日讀書,比以往還要用功得多。再過兩年,肯定能考個進士回來,也讓我們這個村子沾沾文曲星的光。”
老兵噼里啪啦說了一通,韓岡連插嘴的機會都沒有,還被硬扯著袖子,脫不開身。幸好廟外一片人聲傳來,他方得空告了個罪,逃了出廟。
韓千六帶著請來的客人到了,韓岡站在門口,將他們一一迎了進來。眾人寒暄了一陣,也便到了開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