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在古渭坐享其成,韓岡卻不想白白為人出力,最后卻賺不到大頭。王韶對付蕃部的手段是恩威并施,其中的恩,也就是善緣,不如由自己來結。因為他是管勾路中傷病事,無論古渭還是渭源,這一帶的蕃部也在秦鳳路中。
俞龍珂右手撫胸行禮,“若是今次出戰的兒郎,能得到韓官人的救治,青唐部上下必然感激不盡。”
“何須感激,既然今次青唐部是為了朝廷討伐董裕,韓岡為了受傷的將士出一份力也是理所當然!”
韓岡一直都希望自己能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擁有著更多的晉身本錢,以便在天子和宰執們的心目中,成為一個對河湟事務有著深刻了解的官員。
在天子心目中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就代表一旦那里需要人,或是需要征求意見,朝廷就會第一個想到他。
富弼出使過兩次遼國,而且是在緊急情況下臨危受命,他憑著這份功績以及對遼國的了解升任了宰相。韓琦擔任過陜西宣撫使和秦鳳經略使,關于西北的邊事,朝臣之中他的發言權一向最大。薛向是蔭補出身,而且專長是充滿銅臭味的士大夫們所不屑的財計之事,可即便進士出身的士大夫經常攻擊他,但趙頊當初考慮均輸法是否應當實行時,卻照樣去征求他的意見。
王韶如今主持河湟開邊之事,就算他最后失敗了,日后一旦朝廷重提此事,多半也會啟用他,而朝廷要征詢有關河湟蕃部的意見,也會找王韶問話。
后世招聘通常都是有工作經驗者優先,也是同樣的道理。知識、經驗、人脈、資歷,無論古今,都是在職場上、官場上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幾個指標。
有這些人做例子,韓岡也在考慮著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河湟蕃部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人情也好,威望也好,就算是能讓小兒不敢夜啼的恐怖也行,總得留點東西下來。這就是資歷,這就是本錢,這就是他未來有機會就可以繼續插足西北拓邊之事的證明書。
對于此事,韓岡原本已經有了點腹案,也做了準備,現在一看俞龍珂,便明了自己的想法還是可行的。
得到韓岡的許諾,俞龍珂便下令全軍出動。依然沒有號角金鼓,只是旗幟在舞動。一行八百余騎兵,走得也不是山谷中的大路,而是意圖翻山而行。
八百騎兵穿梭在山間小道之上。山道蜿蜒,十步一彎,在人流中,前望不到頭,后望不到尾。
由于地處黃土高原,地勢是千丘萬壑,往往走不了一里地就要經過是幾條溝,隔著二十里,就能音訊數日不通。董裕是沿著渭水河谷進兵,要繞道他身后,卻也有不少條路可以選擇。
蕃人不缺頭腦,也不缺對兵法的認識。俞龍珂很自然的就選擇了最有利的戰略。當一兩天后,他們出現在董裕的身側,便是大獲功成的時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