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寨的鐵面相公李士彬,時至今日記得他的人已經不多,即便記得,也是罵聲居多。但在三十年前,或者說在三川口之戰開始前,卻是在關西鼎鼎大名,受人敬仰。
李士彬是黨項豪族的族長,世代居于橫山南麓。他的主帳位于延水之畔的金明寨中,本身也擔任著都監一職。而金明寨周圍,又有十七處小寨堡,皆受其統管,控制著方圓百里的土地。號稱部眾十萬,精銳數千。
李士彬靠著手上的軍力,將起兵叛宋的李元昊硬是堵得不能接近延州一步。而且由于他治軍極嚴,勇猛敢戰,故而有了鐵面相公的諢號。
為了拿下李士彬這塊堵路石,李元昊竭盡所能。但不論是用財帛收買,還是設計離間,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李士彬多年來從宋廷收到的賞賜,是李元昊這個劫匪開出的價碼所不能比的,這個時代沒哪家能跟大宋比錢多。而李士彬本人又對大宋忠心耿耿,自祖父輩起就世代鎮守金明寨,深得朝廷和歷任延州守臣信重,離間計也是個笑話。
最后,狡猾多詐的李元昊,便想出了一個驕兵之計。
他先派人散布謠言,大贊著李士彬的威名赫赫,又讓自己手下的士卒一見到李士彬的旗號就丟下兵械轉身逃跑,讓李士彬心生驕意。
緊接著,李元昊又派了手下的得力之人,詭稱敬畏李士彬的威名而投奔大宋。蕃部來投是常有的事,老于邊事的李士彬也沒有看出其中的問題,很輕易的就收容了這些歸附者。
而李士彬本有鐵面相公之名,平日里治軍嚴格,動輒以軍法處置,受過責罰的卒伍心懷不滿者為數眾多。李元昊靠著派進金明寨的奸細,花費重金收買了他們,以為內應。
一切布置做好,李元昊便舉兵南侵,一戰攻下金明寨的北面門戶塞門寨,緊接著又南下攻打金明寨。不過到了金明寨下,李元昊沒有不趁著白天攻城,僅僅是陳兵寨外。
李士彬本就因為中了驕兵之計,而分外看不起李元昊。見到他們不敢進攻,便更是得意,入夜后就丟下軍務,直接回去睡覺。
接下來,就是很常見的內應作亂的故事,城門被打開,堅固的金明寨就此失陷。李士彬連坐騎的韁繩都被內應給割斷了,欲逃不及,被李元昊生俘。韓岡聽說他的結局是被李元昊割去雙耳,帶到了興慶府去做展覽,茍延殘喘了十年方死。
韓岡感嘆著:“若是當年沒有內應作亂,金明寨得保不失,就不會有三川口之敗了。說不定,一戰挫了元昊的銳氣,也沒有后面的事了。”
李士彬的慘敗和金明寨的陷落,使得延州暴露在西賊的鐵蹄之下。延州告急,劉平忙日夜兼程的領軍救援,這就正好落到了李元昊的陷阱中。黨項人圍點打援的戰略大功告成,在離延州只有數里的三川口,劉平所部全軍覆沒。
三川口之敗是宋軍連續慘敗的開端,也是西夏正式立國的標志。三川口之后,緊接著又是好水川、定川寨兩次慘敗,西軍精銳為之一空,到如今,才稍稍恢復了元氣。
韓岡的話中之意,隱隱有責怪李士彬的意思。李德新立刻為他老子爭辯:“金明寨之失非是先父之過,是大范相公讓先父把元昊的內應就地安置。若依著先父的意思,把他們安頓到,金明寨哪里會失陷!”
對于范雍和李士彬的這樁公案,韓岡也聽說過不少次,只要討論起三川口之敗,不可能不提到。當年李元昊遣人來做內應,李士彬的確是建議范雍將這些新歸附的黨項人安排延州的其他寨子,不要放在金明寨,而范雍卻讓李士彬將他們就地安置。
從明面上看,最后金明寨會陷落,范雍的責任至少占了七成。但實際上,他只是按著慣例去做而已。